收藏【第八小说网Www.8xiaoShuo.Com】,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晚膳后,观音婢返回寝屋,世民出垩室,如常送她,叮嘱道:“如今祭礼完毕,汝好生歇息,切勿操劳。”
观音婢颔首,目光盈盈:“妾知也,二郎回罢。”世民捻了盖盘中的烛芯,四下光亮骤升,“仔细看路,我目送汝。”观音婢羞赧一笑,转身离去。
阿梨小心掌着白瓷灯,在前边引路。观音婢执着罗扇,就着满天星月,顺道欣赏着盛夏的夜景。
主仆二人一时无声。
远处几点萤火旋绕,给朦胧的夜色增添了几分梦幻。观音婢无事一身轻,忽想扑流萤,于是敛起裙角,四处追逐。
阿梨难得见小娘子这般轻松,遂也未阻止,只是持灯立在一旁。这一年来,她主持府务,应付内外,承担了这个年岁不该承受的重任,若非今日见她扑萤之态,阿梨竟险些忘了她才豆蔻年华。
若个小娘子不天真?阿梨心内叹道。
玩了一阵,观音婢气喘吁吁,倚在廊桥边摇扇解凉。阿梨跟上来,将灯置于桥墩,接过扇子,替之扇风,因笑:“夜里蚊多,五娘早些回罢。”观音婢点头,于是二人下桥,准备回院。
突然,一个人影走来。观音婢看出那人身形,条件反射般回避。阿梨伸头观察,小声说道:“是李四郎。”
观音婢自然知道。不知为何,她竟有些惧怕元吉,不单因他长相凶恶,还因他明显排斥自己。故观音婢能避则避之,尽量避免接触。
“李四郎手执铁锹,似往家庙而去。”阿梨观望一阵,又道。
铁锹?家庙?观音婢实在不能将二者联系,亦不欲多惹事端。转念一想,元吉行事莽撞,常常惹祸,万一家庙受损,兄伯必怪自己。未免祸及自身,观音婢决定一看究竟。
主仆一路尾随之,到了庙门口,他并未破门而入,而是猫身察看地面。观音婢立在暗处,悄悄观察。
只见夜色中,元吉躬着身子,不时以手探地,寻到某处,他置灯一旁,执起铁锹,开始掘土。
观音婢反应过来,果然,一声哐当,元吉扔了铁锹,两手扒开土堆,从中取出神主。
“小郎不可!”观音婢急忙冲去。元吉将土覆盖,用脚踩实,漫不经心说道:“旧神主罢了,也无用处。”说着提脚欲走。
观音婢拦至他跟前:“神主当埋于土,小郎切莫任性。”元吉昂起头直视她,目光阴鸷。观音婢不为所惧,端身而立,二人一时僵持。
意识到身量矮她一头,输了气势,元吉眉头拧动,手臂一挥,将她推倒:“少管闲事。”
掌心传来一阵辣痛,观音婢疼得吸气。阿梨见状,扔了手中灯,赶去扶主人,“四郎安能待嫂如此……”话刚言毕,他猛地回头,狂躁龇牙,面目可怖,看得主仆二人一阵心惊。
元吉暴躁易怒,若惹恼之,势必与之结怨,斟酌之下,观音婢遂也作罢。只是,他为何掘出旧神主?
屋内未燃灯烛,一片幽暗。借着窗外月光,依稀能见一缕香烟,缭绕在案几上。神主前,一人长伏于地,神形虔诚。
良久,他直起身子,凝视着神主,一如凝视着她的眼睛。
元吉一声苦笑,她在世时,何曾正眼瞧过自己?而他,在她葬礼上亦不曾多一丝哀伤,唯恐自己多流一滴泪,就成了一厢情愿。他羡慕大兄能够作为嗣子主丧,更羡慕二兄作为爱子哀慕过礼,而他,只怕铭文上的一句“四息元吉”,对她都是一种亵渎。
元吉忽然恼恨,恨自己貌丑,令她嫌恶;恨她遗弃自己,而宠爱二兄;就连智云那个异生子,亦能得她几分疼爱;然而对他,她却始终避而不见,他怨恨她!
哐当一声,神主被拂于地,在清幽的月光下,静穆无声,一如她生前冷漠的脸。
“李四郎下手没轻重,常致奴婢伤残,府内上下若避怪物,五娘日后务必远之。”寝前沐浴时,阿梨蘸了药汁,替小主人擦拭伤口,又绑之以带。
“切勿告之二郎,以免引起争执。”观音婢皱眉,抿唇忍住疼痛。跌倒之时,她手掌着地,擦破手心。
阿梨自然明白,嘟囔说道:“国夫人所生子女,大郎三郎虽不及二郎姿仪,至少品行无差,纵是李三娘,亦女中豪杰也。偏生李四郎异于常人……说来也怪,国夫人于妾生子尚能疼爱,缘何疏于所生?”
观音婢把玩着水中漂浮的秀发,说道:“盖因失爱于母,小郎内自衔怨,故而性情偏激。是故教养子女,父母之爱者,若良方之药引也。日后我之所出,无论其貌如何,必然爱之深切。”说此话时,漂着香料的水面映出她笃定的神情。
阿梨正替她洗发,闻言偷笑:“快了。”观音婢疑惑看她,阿梨解释说道:“奴婢之意,五娘不久将有子嗣。”
观音婢反应过来,白她一眼:“切莫浪语!”嘴角却含着一丝微笑。
阿梨嘻嘻笑道:“女子二七天癸至,月事来则可孕子,五娘正当十四……”说着朝她挤眉弄眼。
“读了几篇医书,还会鹦鹉学舌了。”观音婢轻嗤一声,阿梨吐了吐舌,梳洗完毕,服侍小娘子就寝。
耳后纱帐层层降下,婢女燃了安息香后,轻步退下。观音婢靠着瓷枕,半晌却未合眼。她年已十四,可天癸水尚未至……对于这个神奇之物,观音婢既疑惑又期待。
大暑来袭,天地一片焦灼,也只有花花绿绿的裙衫,能给盛暑带来一丝养眼色彩。阿琴看着大郎妾曳罗走过,目光艳羡,低首瞧了自己一身素白练衣,心中益是不平:大郎妾凭何可以除服,而她未曾幸于二郎,却也要继续服孝?
阿孟瞧见这一幕,扭着身子走来:“同为妾室,然不同命也。”说着感慨长叹。
听说她曾欲为二郎妾,阿琴哼道:“可惜,妾非谁人皆可,无品无貌者,白日作梦耳。”
阿孟气结,俄而冷笑:“若为二郎妾,大可不必作梦:二郎势必守孝三年,汝难能受幸,此其一也。且二郎长于阿郎左右,待得除孝,必随之赴外,而汝不受宠,亦为长孙娘子所忌,必趁机弃汝于此,此其二也。且汝年岁渐长,容颜最是留不住,待得二郎回京,知是何年?此其三也。而我母乃二郎乳母,纵使不为二郎妾,也能有个好去处。是故,我何须羡汝耶?”说罢扬长而去。
阿琴一听,惊得一身冷汗,连忙拉她衣袖:“阿弥陀佛!怪我见识少,阿孟切勿怪罪。”阿孟轻哼一记,却也留步。阿琴因问她:“依汝之见,我该如何自计?”
阿孟嘴角一抹微笑,俄而说道:“若说计策,我确有一计。”
阿琴连忙引她坐下,洗耳恭听。阿孟说道:“男子皆爱色也,大郎期满则除服,何也?一则起居简陋,二则长期禁欲,常人安能忍之?昔有长孙娘子,故二郎不需人,今伊独居垩室,安能长年不御女?汝若私下侍奉,得其欢心,必能常侍左右。”阿琴恍然大悟,连连点头。
傍晚满院蝉鸣,叫得人心躁动,阿琴徘徊于角落,犹豫不决。听见脚步声,阿琴连忙回避。伸首一看,见是阿梨来送食,竟不见长孙娘子。
阿琴迎上去,接了她手中食盒,讨好说道:“我来。”阿梨盛情难却,遂也未加阻止。阿琴跟随其后,打听道:“娘子何不来之?”阿梨说道:“今日热甚,娘子恐发气疾,故未出阁。”阿琴哦了一声。
入室,二郎问起,阿梨亦如此回答,二郎关切了几句,遣她回房照顾娘子。阿琴连忙说道:“阿梨去罢,此处交由我。”阿梨遂离去。
伺候二郎用了膳,阿琴遣人撤走食具,自顾收拾残局。磨蹭半晌,案几擦了数遍,终于引起二郎注意。见他疑惑望来,阿琴斗胆上前,添茶奉上。
世民正欲遣出,见状接过杯盏。
待他饮毕,阿琴连忙接盏,靠近之时,手指故意碰到,奈何二郎全心在书,毫无反应。阿琴犹豫之下,索性壮起胆子,柔声唤他:“二郎......”
“何事?”
阿琴察其脸色,并无不耐,又问:“二郎将守孝三年乎?”见他嗯了一声,阿琴作心疼状,“二郎至孝,然若主母得知,必不忍郎每日粗茶淡饭。奴,亦不忍之......”
世民回头看她,目光审视。
阿琴连又说道:“大郎身为嫡长,尚不守孝三年,二郎何须自苦耶?”
自阿娘逝世,大兄表现平平,尚不及智云伤心,几声哀哭也只不过依礼而为,仿佛死去的只是陌姓旁人。若说元吉如此也就罢了,毕竟阿娘未养过他。而大兄因为嫡长,阿娘期望甚高,偶尔切责几句,也不过因他屡试不第而已。
世民对此亦有微词,因道:“阿娘所生四子,若我再不服孝,岂不寒心?”
阿琴目光疼惜,说道:“然二郎独居于室,无人相伴长夜,奴实在心疼。”继而眸光一转,“莫如......奴每夜来此,陪伴二郎如何?”
世民目光睥睨,首次打量她。只见她头绾堕髻,结着的绖带更添几分柔弱;面上敷了细粉,衬得肌肤细腻;眉眼淡淡描,透着几分秀气;双唇略施红脂,若不细看,只当是气色俱佳。
有意妆过的面容确实姣好,只是不宜出现在这垩室,甚至令人厌恶。
“二郎......”被他注视,阿琴垂首,满脸通红,等着他下一举动。
“出去。”
阿琴抬眸,一脸惊愕。
“出去!”
阿琴见他脸色铁青,连忙欠身退出。
阿武提水至门口,入来请二郎,见阿琴落荒而逃,有所猜测,因笑:“阿琴来此,所为何事?”
世民横他一眼,往室门走去:“明知故问!”阿武捂嘴偷笑,世民警告他:“若娘子听说半句,我唯你是问。”
阿武立即正色:“奴必不敢多话。”见他脸色渐和,又打趣笑道:“话说……二郎与娘子婚后如胶似漆,如今分居一年,岂不念之?”
他自然不堪分居之苦,然而此时,他更想对阿娘尽到孝道。世民踹他一脚:“洗澡!”阿武咧嘴摸摸屁股,交桶于他后,远远避至一旁。
世民解了衣裳,拎起水桶,往头顶一倒,冰凉的井水哗啦而下,淋过精壮的体魄,洗去一身热火。
外面日头正盛,热得人直想坦衣露腹。木盆里盛着冰,寒气氤氲,建成元吉坐于冰前纳凉,稍感能活命。
元吉咒骂了一句天气,埋怨说道:“大兴热甚,何不回东京?”建成自冰上取盏,饮了一口酒,俄而说道:“侍妾早产,小儿不堪奔劳;再者,如今正当酷暑,不宜赶路,待天凉再走。”元吉只得点头。
然而计划赶不及变化,一月后,天气方刚转凉,皇帝班师回朝。因天下已乱,朝廷所征兵大多逾期未至,皇帝无心恋战,决意回朝。虽草草还师,却并非一无所获,时高丽国内困弊,抗战不利,高丽王乞降,交出斛斯政,皇帝遂也顺势罢兵。
虽然路上被反贼抢劫了四十二匹马,皇帝依然不减兴致,毕竟,此次押回叛贼斛斯政以及高丽使者,若以此告太庙,也算宣扬功绩了。
故李建成接到家书后,只好留在大兴,等待父亲归来。
皇帝将还京的消息在大兴传开,一度成为坊内新闻。毕竟,自皇帝登极,十载之间,在京总计不足一年,每度回京自然引发热议。
鲜于夫人听闻后,开始盘算起来。
这日,鲜于夫人去长孙府小住。如今的长孙家已不比昔日,后苑卖人造了善果寺,西厢一处宅屋卖予恒安,如今的院子,自然不比二女嫁来时阔气,鲜于夫人深感遗憾。而今,她只盼三女嫁入唐国公府,待得那时,她仍能进出大宅豪第。
安业妻郑氏知母来意,微有不悦:“李大郎常在东洛,与三郎渐疏,如今唐国夫人刚薨,不愿出游。”
鲜于氏说道:“婚姻须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也,唐公即将还京,只消请人去说媒,若唐公应下,一切水到渠成也。”
“请谁作媒?”
“薛国太夫人。”
晚膳后,观音婢返回寝屋,世民出垩室,如常送她,叮嘱道:“如今祭礼完毕,汝好生歇息,切勿操劳。”
观音婢颔首,目光盈盈:“妾知也,二郎回罢。”世民捻了盖盘中的烛芯,四下光亮骤升,“仔细看路,我目送汝。”观音婢羞赧一笑,转身离去。
阿梨小心掌着白瓷灯,在前边引路。观音婢执着罗扇,就着满天星月,顺道欣赏着盛夏的夜景。
主仆二人一时无声。
远处几点萤火旋绕,给朦胧的夜色增添了几分梦幻。观音婢无事一身轻,忽想扑流萤,于是敛起裙角,四处追逐。
阿梨难得见小娘子这般轻松,遂也未阻止,只是持灯立在一旁。这一年来,她主持府务,应付内外,承担了这个年岁不该承受的重任,若非今日见她扑萤之态,阿梨竟险些忘了她才豆蔻年华。
若个小娘子不天真?阿梨心内叹道。
玩了一阵,观音婢气喘吁吁,倚在廊桥边摇扇解凉。阿梨跟上来,将灯置于桥墩,接过扇子,替之扇风,因笑:“夜里蚊多,五娘早些回罢。”观音婢点头,于是二人下桥,准备回院。
突然,一个人影走来。观音婢看出那人身形,条件反射般回避。阿梨伸头观察,小声说道:“是李四郎。”
观音婢自然知道。不知为何,她竟有些惧怕元吉,不单因他长相凶恶,还因他明显排斥自己。故观音婢能避则避之,尽量避免接触。
“李四郎手执铁锹,似往家庙而去。”阿梨观望一阵,又道。
铁锹?家庙?观音婢实在不能将二者联系,亦不欲多惹事端。转念一想,元吉行事莽撞,常常惹祸,万一家庙受损,兄伯必怪自己。未免祸及自身,观音婢决定一看究竟。
主仆一路尾随之,到了庙门口,他并未破门而入,而是猫身察看地面。观音婢立在暗处,悄悄观察。
只见夜色中,元吉躬着身子,不时以手探地,寻到某处,他置灯一旁,执起铁锹,开始掘土。
观音婢反应过来,果然,一声哐当,元吉扔了铁锹,两手扒开土堆,从中取出神主。
“小郎不可!”观音婢急忙冲去。元吉将土覆盖,用脚踩实,漫不经心说道:“旧神主罢了,也无用处。”说着提脚欲走。
观音婢拦至他跟前:“神主当埋于土,小郎切莫任性。”元吉昂起头直视她,目光阴鸷。观音婢不为所惧,端身而立,二人一时僵持。
意识到身量矮她一头,输了气势,元吉眉头拧动,手臂一挥,将她推倒:“少管闲事。”
掌心传来一阵辣痛,观音婢疼得吸气。阿梨见状,扔了手中灯,赶去扶主人,“四郎安能待嫂如此……”话刚言毕,他猛地回头,狂躁龇牙,面目可怖,看得主仆二人一阵心惊。
元吉暴躁易怒,若惹恼之,势必与之结怨,斟酌之下,观音婢遂也作罢。只是,他为何掘出旧神主?
屋内未燃灯烛,一片幽暗。借着窗外月光,依稀能见一缕香烟,缭绕在案几上。神主前,一人长伏于地,神形虔诚。
良久,他直起身子,凝视着神主,一如凝视着她的眼睛。
元吉一声苦笑,她在世时,何曾正眼瞧过自己?而他,在她葬礼上亦不曾多一丝哀伤,唯恐自己多流一滴泪,就成了一厢情愿。他羡慕大兄能够作为嗣子主丧,更羡慕二兄作为爱子哀慕过礼,而他,只怕铭文上的一句“四息元吉”,对她都是一种亵渎。
元吉忽然恼恨,恨自己貌丑,令她嫌恶;恨她遗弃自己,而宠爱二兄;就连智云那个异生子,亦能得她几分疼爱;然而对他,她却始终避而不见,他怨恨她!
哐当一声,神主被拂于地,在清幽的月光下,静穆无声,一如她生前冷漠的脸。
“李四郎下手没轻重,常致奴婢伤残,府内上下若避怪物,五娘日后务必远之。”寝前沐浴时,阿梨蘸了药汁,替小主人擦拭伤口,又绑之以带。
“切勿告之二郎,以免引起争执。”观音婢皱眉,抿唇忍住疼痛。跌倒之时,她手掌着地,擦破手心。
阿梨自然明白,嘟囔说道:“国夫人所生子女,大郎三郎虽不及二郎姿仪,至少品行无差,纵是李三娘,亦女中豪杰也。偏生李四郎异于常人……说来也怪,国夫人于妾生子尚能疼爱,缘何疏于所生?”
观音婢把玩着水中漂浮的秀发,说道:“盖因失爱于母,小郎内自衔怨,故而性情偏激。是故教养子女,父母之爱者,若良方之药引也。日后我之所出,无论其貌如何,必然爱之深切。”说此话时,漂着香料的水面映出她笃定的神情。
阿梨正替她洗发,闻言偷笑:“快了。”观音婢疑惑看她,阿梨解释说道:“奴婢之意,五娘不久将有子嗣。”
观音婢反应过来,白她一眼:“切莫浪语!”嘴角却含着一丝微笑。
阿梨嘻嘻笑道:“女子二七天癸至,月事来则可孕子,五娘正当十四……”说着朝她挤眉弄眼。
“读了几篇医书,还会鹦鹉学舌了。”观音婢轻嗤一声,阿梨吐了吐舌,梳洗完毕,服侍小娘子就寝。
耳后纱帐层层降下,婢女燃了安息香后,轻步退下。观音婢靠着瓷枕,半晌却未合眼。她年已十四,可天癸水尚未至……对于这个神奇之物,观音婢既疑惑又期待。
大暑来袭,天地一片焦灼,也只有花花绿绿的裙衫,能给盛暑带来一丝养眼色彩。阿琴看着大郎妾曳罗走过,目光艳羡,低首瞧了自己一身素白练衣,心中益是不平:大郎妾凭何可以除服,而她未曾幸于二郎,却也要继续服孝?
阿孟瞧见这一幕,扭着身子走来:“同为妾室,然不同命也。”说着感慨长叹。
听说她曾欲为二郎妾,阿琴哼道:“可惜,妾非谁人皆可,无品无貌者,白日作梦耳。”
阿孟气结,俄而冷笑:“若为二郎妾,大可不必作梦:二郎势必守孝三年,汝难能受幸,此其一也。且二郎长于阿郎左右,待得除孝,必随之赴外,而汝不受宠,亦为长孙娘子所忌,必趁机弃汝于此,此其二也。且汝年岁渐长,容颜最是留不住,待得二郎回京,知是何年?此其三也。而我母乃二郎乳母,纵使不为二郎妾,也能有个好去处。是故,我何须羡汝耶?”说罢扬长而去。
阿琴一听,惊得一身冷汗,连忙拉她衣袖:“阿弥陀佛!怪我见识少,阿孟切勿怪罪。”阿孟轻哼一记,却也留步。阿琴因问她:“依汝之见,我该如何自计?”
阿孟嘴角一抹微笑,俄而说道:“若说计策,我确有一计。”
阿琴连忙引她坐下,洗耳恭听。阿孟说道:“男子皆爱色也,大郎期满则除服,何也?一则起居简陋,二则长期禁欲,常人安能忍之?昔有长孙娘子,故二郎不需人,今伊独居垩室,安能长年不御女?汝若私下侍奉,得其欢心,必能常侍左右。”阿琴恍然大悟,连连点头。
傍晚满院蝉鸣,叫得人心躁动,阿琴徘徊于角落,犹豫不决。听见脚步声,阿琴连忙回避。伸首一看,见是阿梨来送食,竟不见长孙娘子。
阿琴迎上去,接了她手中食盒,讨好说道:“我来。”阿梨盛情难却,遂也未加阻止。阿琴跟随其后,打听道:“娘子何不来之?”阿梨说道:“今日热甚,娘子恐发气疾,故未出阁。”阿琴哦了一声。
入室,二郎问起,阿梨亦如此回答,二郎关切了几句,遣她回房照顾娘子。阿琴连忙说道:“阿梨去罢,此处交由我。”阿梨遂离去。
伺候二郎用了膳,阿琴遣人撤走食具,自顾收拾残局。磨蹭半晌,案几擦了数遍,终于引起二郎注意。见他疑惑望来,阿琴斗胆上前,添茶奉上。
世民正欲遣出,见状接过杯盏。
待他饮毕,阿琴连忙接盏,靠近之时,手指故意碰到,奈何二郎全心在书,毫无反应。阿琴犹豫之下,索性壮起胆子,柔声唤他:“二郎......”
“何事?”
阿琴察其脸色,并无不耐,又问:“二郎将守孝三年乎?”见他嗯了一声,阿琴作心疼状,“二郎至孝,然若主母得知,必不忍郎每日粗茶淡饭。奴,亦不忍之......”
世民回头看她,目光审视。
阿琴连又说道:“大郎身为嫡长,尚不守孝三年,二郎何须自苦耶?”
自阿娘逝世,大兄表现平平,尚不及智云伤心,几声哀哭也只不过依礼而为,仿佛死去的只是陌姓旁人。若说元吉如此也就罢了,毕竟阿娘未养过他。而大兄因为嫡长,阿娘期望甚高,偶尔切责几句,也不过因他屡试不第而已。
世民对此亦有微词,因道:“阿娘所生四子,若我再不服孝,岂不寒心?”
阿琴目光疼惜,说道:“然二郎独居于室,无人相伴长夜,奴实在心疼。”继而眸光一转,“莫如......奴每夜来此,陪伴二郎如何?”
世民目光睥睨,首次打量她。只见她头绾堕髻,结着的绖带更添几分柔弱;面上敷了细粉,衬得肌肤细腻;眉眼淡淡描,透着几分秀气;双唇略施红脂,若不细看,只当是气色俱佳。
有意妆过的面容确实姣好,只是不宜出现在这垩室,甚至令人厌恶。
“二郎......”被他注视,阿琴垂首,满脸通红,等着他下一举动。
“出去。”
阿琴抬眸,一脸惊愕。
“出去!”
阿琴见他脸色铁青,连忙欠身退出。
阿武提水至门口,入来请二郎,见阿琴落荒而逃,有所猜测,因笑:“阿琴来此,所为何事?”
世民横他一眼,往室门走去:“明知故问!”阿武捂嘴偷笑,世民警告他:“若娘子听说半句,我唯你是问。”
阿武立即正色:“奴必不敢多话。”见他脸色渐和,又打趣笑道:“话说……二郎与娘子婚后如胶似漆,如今分居一年,岂不念之?”
他自然不堪分居之苦,然而此时,他更想对阿娘尽到孝道。世民踹他一脚:“洗澡!”阿武咧嘴摸摸屁股,交桶于他后,远远避至一旁。
世民解了衣裳,拎起水桶,往头顶一倒,冰凉的井水哗啦而下,淋过精壮的体魄,洗去一身热火。
外面日头正盛,热得人直想坦衣露腹。木盆里盛着冰,寒气氤氲,建成元吉坐于冰前纳凉,稍感能活命。
元吉咒骂了一句天气,埋怨说道:“大兴热甚,何不回东京?”建成自冰上取盏,饮了一口酒,俄而说道:“侍妾早产,小儿不堪奔劳;再者,如今正当酷暑,不宜赶路,待天凉再走。”元吉只得点头。
然而计划赶不及变化,一月后,天气方刚转凉,皇帝班师回朝。因天下已乱,朝廷所征兵大多逾期未至,皇帝无心恋战,决意回朝。虽草草还师,却并非一无所获,时高丽国内困弊,抗战不利,高丽王乞降,交出斛斯政,皇帝遂也顺势罢兵。
虽然路上被反贼抢劫了四十二匹马,皇帝依然不减兴致,毕竟,此次押回叛贼斛斯政以及高丽使者,若以此告太庙,也算宣扬功绩了。
故李建成接到家书后,只好留在大兴,等待父亲归来。
皇帝将还京的消息在大兴传开,一度成为坊内新闻。毕竟,自皇帝登极,十载之间,在京总计不足一年,每度回京自然引发热议。
鲜于夫人听闻后,开始盘算起来。
这日,鲜于夫人去长孙府小住。如今的长孙家已不比昔日,后苑卖人造了善果寺,西厢一处宅屋卖予恒安,如今的院子,自然不比二女嫁来时阔气,鲜于夫人深感遗憾。而今,她只盼三女嫁入唐国公府,待得那时,她仍能进出大宅豪第。
安业妻郑氏知母来意,微有不悦:“李大郎常在东洛,与三郎渐疏,如今唐国夫人刚薨,不愿出游。”
鲜于氏说道:“婚姻须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也,唐公即将还京,只消请人去说媒,若唐公应下,一切水到渠成也。”
“请谁作媒?”
“薛国太夫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