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【第八小说网Www.8xiaoShuo.Com】,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礼部。
郎中廖逸、员外郎周滂坐在石桌旁,争论着什么,眼见礼部右侍郎李叔正不苟言笑地走来,赶忙起身行礼。
李叔正看了看两人,又回头看了看日头,严肃地说:“这还没入午时,你们竟在此闲说,如此懈怠岂不是失职?礼部事如此繁重,若人人如你们二人,诸事堆积,给事中盘查来时,你们当如何应对?”
廖逸、周滂知道这位新的礼部右侍郎从不给人情面。
周滂拱手,言道:“李侍郎,我等并非闲说,而是在讨论吏部关于征东大军的封赏。廖郎中认为,九州筑前的军功吏部没去核实,兵部没去查验,只凭着定远侯、卫国公的文书便给封赏,不合适。”
李叔正背过一只手,冷冷地说:“你们是礼部的官,讨论吏部的事?”
廖逸见李叔正有些发怒迹象,从石桌上拿起一张纸,赶忙解释:“李侍郎,是这样的,陛下命礼部拟诏书,分别给日本国良成亲王与足利义满,并责怪偰尚书言辞过于软懦,有失我朝国威。如今偰尚书大笔一挥,改了最初的诏书,陛下大喜。可这诏书的内容——要不李侍郎看看?”
李叔正接过纸张,抖动了下,低头看去,一双眼顿时瞪大起来,纸张距离脸更近了,念道:“倭人屡犯我大明,昨遣四千征东将士灭尔六万,筑京观有三。国威已立,兵锋已收。若尔等宵小之辈不识好歹,则大明将士请命之声如雷,二百万大军压刀不住,再次征动之日,当灭三岛,以行天道,威服四方,肃清寰宇……”
直白,简明。
李叔正看过之前第一版的诏书,写得也不错啊。
什么“朕缵承洪绪,统理兆人,海滋山陬,皆我赤子”,什么“东夷小丑,猥以下隶,敢发难端,雷霆灭之”,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。不过相比这偏白话的版本,终究还是缺了点锋芒。
可问题是,这诏书已经不是什么锋芒了,文绉绉的词不整了,直接往人眼前亮刀子了啊。这种诏书一旦送到,那使臣还有没有活路啊……
廖逸见李叔正也倍受震惊,言道:“我等在想,若定远侯当真以四千将士屠灭了倭人六万余,发去这等诏书自然是没问题。可若是——定远侯送来的文书有那么一点点失误,将六千写作了六万,虚报过甚,不说这封赏不合理,便是因此带来两国战争,那也是个麻烦……”
李叔正抬头看向廖逸,目光锐利:“你认为定远侯的报功文书作假了?”
廖逸连连摇头:“定远侯的人品我等还是相信,他应该不会在这件事上弄虚作假。可,若是下面的人瞒着定远侯,若是有人故意虚增军功呢?要知道,这件事事关所有将士利益,即便有人张口说多了,也没人会戳破……”
周滂叹了口气:“若杀倭六万,国威已立,即便是诏书中再是严厉、威胁,日本国也得受着。可若国威没立住,咱们送去这诏书,日本国还不为了报仇,频频进犯大明沿海之地,日后倭患更甚,如何是好。”
李叔正明白了,症结不是诏书的言辞上,而是顾正臣到底有没有杀倭六万。
不说当下没人能去核对这杀敌数目,就单单说一点,顾正臣他打完仗了,偏偏不回来,还跑去了山东,这算什么?
给人一种我造假了,需要避避风头的感觉。
山东有什么,他非要去山东干嘛?
山东对他来说什么也没有,再说了,这家伙总不至于从山东沿海登陆,回一趟老家藤县,来个锦衣还乡吧?这应该不可能,要锦衣还乡,你也得带上家眷不是,一个人回去有啥意思。
兵部、吏部的人都没办法出海去核实军功,水师的人就说是这些,吏部妥协了,兵部也默认了,可这争议没消失,这质疑还在。
这件事如果弄不清楚,搞不明白,影响着后续朝廷对日本国的态度与政策。
这很好理解,顾正臣镇守辽东海州,杀纳哈出两万余,俘虏三万余,一战折损纳哈出十万兵力的一半还多,这军功没问题,查有实证,自此之后,大明在辽东彻底站稳脚跟,对纳哈出也没了往年的客气,说问候就能问候,说派使臣去看望看望,那就去看望下,他还不能不管饭。
这就是实力的结果,实打实的军功夯实的基础。
没那几万人的折损,纳哈出这些年不会如此憋屈。
这事放在日本国也一样,顾正臣当真杀了六万倭人,大明指着那什么良成亲王、足利义满的鼻子骂几句,他们也只能赔笑,好吃好喝好才艺招待上,恭恭敬敬地送走大明使臣。
可若是顾正臣没杀六万,严重虚报了,那使臣就死定了,大明与日本国的战争,也将全面开启。
这就不是简单的军功问题,也不是封赏问题,更不是诏书措辞问题,而是大明与另外一个国家的战争与否问题。
李叔正看向周滂、廖逸:“有人就此事上书吗?”
周滂、廖逸摇头。
上书有啥用,关键是这个时候谁去点人头去,谁也去不了。去的人少了,那不是送死嘛,去的人多了,那就需要顾正臣跟着,可他人在山东,等他回来再去一趟九州筑前,那骨头还在不在都说不清楚了,到时候说一句,被人给埋了,那去哪里刨坑去……
这事谁都能质疑,毕竟顾正臣没带主力,带的只是四千将士,虽然船上还有一些其他人,可那些人没打仗的本事,四千人如何能干掉人六万多?
以一当十,这只是对悍将的说法,难不成你顾正臣手底下清一色都是悍将,四千人能当四万人用?
兵力相差太大!
最主要的是,要看看元朝,人家在鼎盛的时候,两次派遣大军,联合高丽,一次三万多兵力,一次十四万兵力,这都被打败了,损失惨重。
我大明就凭四千人,做成了元朝十几万人没做成的事?
大明啥时候这么强大了?
这不可能嘛……
礼部。
郎中廖逸、员外郎周滂坐在石桌旁,争论着什么,眼见礼部右侍郎李叔正不苟言笑地走来,赶忙起身行礼。
李叔正看了看两人,又回头看了看日头,严肃地说:“这还没入午时,你们竟在此闲说,如此懈怠岂不是失职?礼部事如此繁重,若人人如你们二人,诸事堆积,给事中盘查来时,你们当如何应对?”
廖逸、周滂知道这位新的礼部右侍郎从不给人情面。
周滂拱手,言道:“李侍郎,我等并非闲说,而是在讨论吏部关于征东大军的封赏。廖郎中认为,九州筑前的军功吏部没去核实,兵部没去查验,只凭着定远侯、卫国公的文书便给封赏,不合适。”
李叔正背过一只手,冷冷地说:“你们是礼部的官,讨论吏部的事?”
廖逸见李叔正有些发怒迹象,从石桌上拿起一张纸,赶忙解释:“李侍郎,是这样的,陛下命礼部拟诏书,分别给日本国良成亲王与足利义满,并责怪偰尚书言辞过于软懦,有失我朝国威。如今偰尚书大笔一挥,改了最初的诏书,陛下大喜。可这诏书的内容——要不李侍郎看看?”
李叔正接过纸张,抖动了下,低头看去,一双眼顿时瞪大起来,纸张距离脸更近了,念道:“倭人屡犯我大明,昨遣四千征东将士灭尔六万,筑京观有三。国威已立,兵锋已收。若尔等宵小之辈不识好歹,则大明将士请命之声如雷,二百万大军压刀不住,再次征动之日,当灭三岛,以行天道,威服四方,肃清寰宇……”
直白,简明。
李叔正看过之前第一版的诏书,写得也不错啊。
什么“朕缵承洪绪,统理兆人,海滋山陬,皆我赤子”,什么“东夷小丑,猥以下隶,敢发难端,雷霆灭之”,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。不过相比这偏白话的版本,终究还是缺了点锋芒。
可问题是,这诏书已经不是什么锋芒了,文绉绉的词不整了,直接往人眼前亮刀子了啊。这种诏书一旦送到,那使臣还有没有活路啊……
廖逸见李叔正也倍受震惊,言道:“我等在想,若定远侯当真以四千将士屠灭了倭人六万余,发去这等诏书自然是没问题。可若是——定远侯送来的文书有那么一点点失误,将六千写作了六万,虚报过甚,不说这封赏不合理,便是因此带来两国战争,那也是个麻烦……”
李叔正抬头看向廖逸,目光锐利:“你认为定远侯的报功文书作假了?”
廖逸连连摇头:“定远侯的人品我等还是相信,他应该不会在这件事上弄虚作假。可,若是下面的人瞒着定远侯,若是有人故意虚增军功呢?要知道,这件事事关所有将士利益,即便有人张口说多了,也没人会戳破……”
周滂叹了口气:“若杀倭六万,国威已立,即便是诏书中再是严厉、威胁,日本国也得受着。可若国威没立住,咱们送去这诏书,日本国还不为了报仇,频频进犯大明沿海之地,日后倭患更甚,如何是好。”
李叔正明白了,症结不是诏书的言辞上,而是顾正臣到底有没有杀倭六万。
不说当下没人能去核对这杀敌数目,就单单说一点,顾正臣他打完仗了,偏偏不回来,还跑去了山东,这算什么?
给人一种我造假了,需要避避风头的感觉。
山东有什么,他非要去山东干嘛?
山东对他来说什么也没有,再说了,这家伙总不至于从山东沿海登陆,回一趟老家藤县,来个锦衣还乡吧?这应该不可能,要锦衣还乡,你也得带上家眷不是,一个人回去有啥意思。
兵部、吏部的人都没办法出海去核实军功,水师的人就说是这些,吏部妥协了,兵部也默认了,可这争议没消失,这质疑还在。
这件事如果弄不清楚,搞不明白,影响着后续朝廷对日本国的态度与政策。
这很好理解,顾正臣镇守辽东海州,杀纳哈出两万余,俘虏三万余,一战折损纳哈出十万兵力的一半还多,这军功没问题,查有实证,自此之后,大明在辽东彻底站稳脚跟,对纳哈出也没了往年的客气,说问候就能问候,说派使臣去看望看望,那就去看望下,他还不能不管饭。
这就是实力的结果,实打实的军功夯实的基础。
没那几万人的折损,纳哈出这些年不会如此憋屈。
这事放在日本国也一样,顾正臣当真杀了六万倭人,大明指着那什么良成亲王、足利义满的鼻子骂几句,他们也只能赔笑,好吃好喝好才艺招待上,恭恭敬敬地送走大明使臣。
可若是顾正臣没杀六万,严重虚报了,那使臣就死定了,大明与日本国的战争,也将全面开启。
这就不是简单的军功问题,也不是封赏问题,更不是诏书措辞问题,而是大明与另外一个国家的战争与否问题。
李叔正看向周滂、廖逸:“有人就此事上书吗?”
周滂、廖逸摇头。
上书有啥用,关键是这个时候谁去点人头去,谁也去不了。去的人少了,那不是送死嘛,去的人多了,那就需要顾正臣跟着,可他人在山东,等他回来再去一趟九州筑前,那骨头还在不在都说不清楚了,到时候说一句,被人给埋了,那去哪里刨坑去……
这事谁都能质疑,毕竟顾正臣没带主力,带的只是四千将士,虽然船上还有一些其他人,可那些人没打仗的本事,四千人如何能干掉人六万多?
以一当十,这只是对悍将的说法,难不成你顾正臣手底下清一色都是悍将,四千人能当四万人用?
兵力相差太大!
最主要的是,要看看元朝,人家在鼎盛的时候,两次派遣大军,联合高丽,一次三万多兵力,一次十四万兵力,这都被打败了,损失惨重。
我大明就凭四千人,做成了元朝十几万人没做成的事?
大明啥时候这么强大了?
这不可能嘛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