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【第八小说网Www.8xiaoShuo.Com】,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位老臣不仅自己享受到了配享太庙的荣耀,连他们的儿子张若霭和鄂荣安也跟着沾光,双双被乾隆重用,进了南书房。这下子,张家和鄂家真是“一荣俱荣”,好不风光!
乾隆皇帝可不是个只会享乐的小年轻,他深知自己的父亲雍正帝在位时,治理国家多用雷霆手段,虽然成效显着,但也让不少老臣心有余悸。因此,乾隆决定来点新气象,一改往日的刚猛风格,采取了更为宽缓的政策。他对老臣们特别信任,尤其是那些在先帝身边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,更是重用不疑。
这样一来,张廷玉和鄂尔泰的地位愈发稳固,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个老问题——汉官集团和满官集团的对立。这可是个历史遗留问题,就像两个互不相让的武林门派,各自有自己的套路和绝活。张廷玉作为汉官的代表,自然站在汉官这边;而鄂尔泰则是满官的领军人物,自然也是满官的代言人。
乾隆皇帝对此心知肚明,但他并没有急于解决这个问题,反而巧妙地利用这种对立,保持了朝局的平衡。他时不时地会把两位老臣叫到御花园里,一边赏花,一边聊些朝政。张廷玉和鄂尔泰每次见到对方,都会心照不宣地拱拱手,但心里都在盘算着如何能在乾隆面前多争取一些优势。
有一次,乾隆故意问他们:“两位爱卿,你们觉得汉官和满官谁更优秀呢?”
张廷玉微微一笑,回答道:“皇上,汉官自古以来多才多艺,文采斐然,对治理国家颇有心得。”
鄂尔泰则不甘示弱,立刻接话:“皇上,满官忠诚勇敢,军事才能出众,是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材。”
乾隆听了,哈哈大笑:“两位爱卿所言极是,汉官和满官各有千秋,缺一不可。朕希望你们能团结一致,共同辅佐朕治理好大清江山。”
两位老臣闻言,心中虽有各自的盘算,但表面上还是齐声应诺:“臣等定当竭尽全力,不负圣恩!”
就这样,乾隆巧妙地利用了汉官和满官的对立,既保持了朝局的稳定,又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。
登基之初,朝中的老臣们可算是长了个心眼。他们深知前车之鉴,康熙爷那时候,索相和明珠斗得那叫一个天昏地暗,最后落得个两败俱伤,谁也没捞着好下场。这教训可深刻得很,谁也不敢再玩什么党同伐异、官场恶斗的把戏了。
于是,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位老臣虽然分别代表着汉官和满官,但彼此之间却默契十足。他们心里清楚,要是再闹出什么乱子来,只怕乾隆爷一怒之下,大家都要吃不了兜着走。因此,两人虽然私下里偶尔会发发牢骚,但表面上却是和和气气,互相敬重。
皇帝的翅膀渐渐丰满,眼睛里再也容不下半粒沙子。他对老臣们的宽容也逐渐变成了敲打,时不时地警告张廷玉和鄂尔泰:“你们两个可别搞什么结党营私的小动作,否则小心我收拾你们!”
这两位老臣心里虽有些不是滋味,但也只好忍气吞声,小心翼翼地应对乾隆皇帝的警示。毕竟,皇帝的话可不能不当回事儿。
就在这紧张的氛围中,乾隆六年的一天,左都御史刘统勋突然站了出来,抖了抖袖子,挺胸抬头地上了一道奏折。这刘统勋可不是一般人,他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,字写得那叫一个漂亮,而且他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儿子——刘墉,就是那位人称“刘罗锅”的大清名臣。不过,这里先不说刘墉和和珅的恩怨情仇,单说这位刘统勋,他的书法也是相当了得,四大书法家之一嘛,可不是吹的。
刘统勋在奏折中直指张廷玉一门权势太过显赫,请求乾隆皇帝在三年内停止所有张氏子弟的升迁。这一招可真是石破天惊,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。大臣们窃窃私语,都在猜测乾隆皇帝会如何反应。
乾隆皇帝看完奏折,眉头紧锁,心中暗自思量:“张廷玉啊张廷玉,你这门生故吏遍布朝野,权势的确不小啊。刘统勋这番话虽然刺耳,但也不无道理。”
其实,刘统勋这番举动还真不是无的放矢。在张廷玉的提携下,张家的子弟一个个飞黄腾达,登科及第者不胜枚举,以至于朝中有传言:“同人之受国恩,登世吉者,皆出于张氏之门。”这话传到乾隆皇帝耳朵里,他心中更是五味杂陈。
乾隆皇帝想了想,决定暂时按兵不动,但心中已经对张廷玉多了几分警惕。他暗自告诫自己:“老臣们虽有功于国,但也不能任其坐大。刘统勋这番提醒,倒是让我更清醒了一些。”
张廷玉得知此事后,心中也是五味杂陈。他深知自己虽然忠心耿耿,但树大招风,难免会惹人非议。于是,他主动向乾隆皇帝上表,表示愿意约束门生故吏,避免再有类似的传言。
乾隆皇帝见张廷玉态度诚恳,也便暂时搁置了刘统勋的奏折,但心中的警钟已经敲响。从此,朝堂上虽然表面平静,但暗流涌动,老臣们的日子也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好过了。
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,对老乡的关照自然是不在话下。这就好比民国时期的蒋介石,最爱用浙江老乡,所以有说法他只用奴才不用人才,同乡之情嘛,张廷玉提拔自己的老乡,合情合理,无可厚非。
刘统勋的矛头不仅指向了张廷玉,还狠狠地批评了满人亲贵政坛的新星——军机大臣讷亲,言辞之激烈,让人咋舌。
乾隆皇帝看了刘统勋的奏折,心中暗喜:“嘿,正想瞌睡呢,有人给我送枕头来了!”原来,乾隆皇帝正愁如何敲打满汉之争,刘统勋这一招简直是雪中送炭。皇帝心中暗自感叹:“这刘统勋真是个难得的人才,不仅敢言,还能抓住要害。”
不过,乾隆皇帝毕竟是个老谋深算的人,他知道时机尚未成熟,不能贸然采纳刘统勋的意见。于是,他灵机一动,把刘统勋的奏折遍示群臣,让大家传阅学习。
“众位爱卿,”乾隆皇帝朗声道,“刘统勋的奏折,你们都好好看看。他提出的这些问题,值得我们深思。尤其是关于满汉之争的部分,更需要我们警惕。大家要引以为戒,不要陷入党争之中,影响朝廷的大局。”
大臣们接过奏折,纷纷传阅,心中五味杂陈。有的人暗自点头,觉得刘统勋说得有理;有的人则心中不安,担心自己的位置不保。但无论如何,刘统勋的这番言论确实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阵波澜。
讷亲显得更加谨慎,他知道刘统勋的批评不仅仅是针对张廷玉,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警告。于是,他也开始低调行事,尽量避免引起乾隆皇帝的不满。
至于刘统勋,他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乾隆皇帝的信任,也在朝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。毕竟,敢于直言不讳的人,总是令人刮目相看的。刘统勋也因此成为了朝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,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。
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位老臣不仅自己享受到了配享太庙的荣耀,连他们的儿子张若霭和鄂荣安也跟着沾光,双双被乾隆重用,进了南书房。这下子,张家和鄂家真是“一荣俱荣”,好不风光!
乾隆皇帝可不是个只会享乐的小年轻,他深知自己的父亲雍正帝在位时,治理国家多用雷霆手段,虽然成效显着,但也让不少老臣心有余悸。因此,乾隆决定来点新气象,一改往日的刚猛风格,采取了更为宽缓的政策。他对老臣们特别信任,尤其是那些在先帝身边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,更是重用不疑。
这样一来,张廷玉和鄂尔泰的地位愈发稳固,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个老问题——汉官集团和满官集团的对立。这可是个历史遗留问题,就像两个互不相让的武林门派,各自有自己的套路和绝活。张廷玉作为汉官的代表,自然站在汉官这边;而鄂尔泰则是满官的领军人物,自然也是满官的代言人。
乾隆皇帝对此心知肚明,但他并没有急于解决这个问题,反而巧妙地利用这种对立,保持了朝局的平衡。他时不时地会把两位老臣叫到御花园里,一边赏花,一边聊些朝政。张廷玉和鄂尔泰每次见到对方,都会心照不宣地拱拱手,但心里都在盘算着如何能在乾隆面前多争取一些优势。
有一次,乾隆故意问他们:“两位爱卿,你们觉得汉官和满官谁更优秀呢?”
张廷玉微微一笑,回答道:“皇上,汉官自古以来多才多艺,文采斐然,对治理国家颇有心得。”
鄂尔泰则不甘示弱,立刻接话:“皇上,满官忠诚勇敢,军事才能出众,是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材。”
乾隆听了,哈哈大笑:“两位爱卿所言极是,汉官和满官各有千秋,缺一不可。朕希望你们能团结一致,共同辅佐朕治理好大清江山。”
两位老臣闻言,心中虽有各自的盘算,但表面上还是齐声应诺:“臣等定当竭尽全力,不负圣恩!”
就这样,乾隆巧妙地利用了汉官和满官的对立,既保持了朝局的稳定,又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。
登基之初,朝中的老臣们可算是长了个心眼。他们深知前车之鉴,康熙爷那时候,索相和明珠斗得那叫一个天昏地暗,最后落得个两败俱伤,谁也没捞着好下场。这教训可深刻得很,谁也不敢再玩什么党同伐异、官场恶斗的把戏了。
于是,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位老臣虽然分别代表着汉官和满官,但彼此之间却默契十足。他们心里清楚,要是再闹出什么乱子来,只怕乾隆爷一怒之下,大家都要吃不了兜着走。因此,两人虽然私下里偶尔会发发牢骚,但表面上却是和和气气,互相敬重。
皇帝的翅膀渐渐丰满,眼睛里再也容不下半粒沙子。他对老臣们的宽容也逐渐变成了敲打,时不时地警告张廷玉和鄂尔泰:“你们两个可别搞什么结党营私的小动作,否则小心我收拾你们!”
这两位老臣心里虽有些不是滋味,但也只好忍气吞声,小心翼翼地应对乾隆皇帝的警示。毕竟,皇帝的话可不能不当回事儿。
就在这紧张的氛围中,乾隆六年的一天,左都御史刘统勋突然站了出来,抖了抖袖子,挺胸抬头地上了一道奏折。这刘统勋可不是一般人,他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,字写得那叫一个漂亮,而且他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儿子——刘墉,就是那位人称“刘罗锅”的大清名臣。不过,这里先不说刘墉和和珅的恩怨情仇,单说这位刘统勋,他的书法也是相当了得,四大书法家之一嘛,可不是吹的。
刘统勋在奏折中直指张廷玉一门权势太过显赫,请求乾隆皇帝在三年内停止所有张氏子弟的升迁。这一招可真是石破天惊,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。大臣们窃窃私语,都在猜测乾隆皇帝会如何反应。
乾隆皇帝看完奏折,眉头紧锁,心中暗自思量:“张廷玉啊张廷玉,你这门生故吏遍布朝野,权势的确不小啊。刘统勋这番话虽然刺耳,但也不无道理。”
其实,刘统勋这番举动还真不是无的放矢。在张廷玉的提携下,张家的子弟一个个飞黄腾达,登科及第者不胜枚举,以至于朝中有传言:“同人之受国恩,登世吉者,皆出于张氏之门。”这话传到乾隆皇帝耳朵里,他心中更是五味杂陈。
乾隆皇帝想了想,决定暂时按兵不动,但心中已经对张廷玉多了几分警惕。他暗自告诫自己:“老臣们虽有功于国,但也不能任其坐大。刘统勋这番提醒,倒是让我更清醒了一些。”
张廷玉得知此事后,心中也是五味杂陈。他深知自己虽然忠心耿耿,但树大招风,难免会惹人非议。于是,他主动向乾隆皇帝上表,表示愿意约束门生故吏,避免再有类似的传言。
乾隆皇帝见张廷玉态度诚恳,也便暂时搁置了刘统勋的奏折,但心中的警钟已经敲响。从此,朝堂上虽然表面平静,但暗流涌动,老臣们的日子也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好过了。
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,对老乡的关照自然是不在话下。这就好比民国时期的蒋介石,最爱用浙江老乡,所以有说法他只用奴才不用人才,同乡之情嘛,张廷玉提拔自己的老乡,合情合理,无可厚非。
刘统勋的矛头不仅指向了张廷玉,还狠狠地批评了满人亲贵政坛的新星——军机大臣讷亲,言辞之激烈,让人咋舌。
乾隆皇帝看了刘统勋的奏折,心中暗喜:“嘿,正想瞌睡呢,有人给我送枕头来了!”原来,乾隆皇帝正愁如何敲打满汉之争,刘统勋这一招简直是雪中送炭。皇帝心中暗自感叹:“这刘统勋真是个难得的人才,不仅敢言,还能抓住要害。”
不过,乾隆皇帝毕竟是个老谋深算的人,他知道时机尚未成熟,不能贸然采纳刘统勋的意见。于是,他灵机一动,把刘统勋的奏折遍示群臣,让大家传阅学习。
“众位爱卿,”乾隆皇帝朗声道,“刘统勋的奏折,你们都好好看看。他提出的这些问题,值得我们深思。尤其是关于满汉之争的部分,更需要我们警惕。大家要引以为戒,不要陷入党争之中,影响朝廷的大局。”
大臣们接过奏折,纷纷传阅,心中五味杂陈。有的人暗自点头,觉得刘统勋说得有理;有的人则心中不安,担心自己的位置不保。但无论如何,刘统勋的这番言论确实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阵波澜。
讷亲显得更加谨慎,他知道刘统勋的批评不仅仅是针对张廷玉,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警告。于是,他也开始低调行事,尽量避免引起乾隆皇帝的不满。
至于刘统勋,他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乾隆皇帝的信任,也在朝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。毕竟,敢于直言不讳的人,总是令人刮目相看的。刘统勋也因此成为了朝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,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