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【第八小说网Www.8xiaoShuo.Com】,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【01】高人李泌的平叛方略
肃宗虽有朔方军在手,但仍想从外邦借兵以助军威。于是指派宗室李承宷为敦煌王,让他与仆固怀恩到回纥搬取救兵。又用重金征发西域拔汗那等城邦国家军队,让他们与大唐安西军共同前来。
李泌劝肃宗移驾彭原(今甘肃庆阳宁县境),待西北授军到达前,进入扶风郡与他们呼应。肃宗采纳了他的提议,于至德元载(756年)十月初三,临幸彭原坐镇。
李承宷与仆固怀恩到达回纥,此时大唐虽然发生内乱,但是百余年积存下来的国威仍在,回纥高层对他们两人非常客气,可汗将自己女儿嫁给了李承宷,委派重臣跟随二人前往彭原拜谒。
肃宗与回纥使者当面商定好了入援的具体事宜,赏赐给他厚重的礼物请他回国落实,并加封回纥可汗的女儿为毗伽公主。
十一月初八,回纥援军在带汗谷与郭子仪会师。十一日,唐回联军在榆林河北岸大胜背叛的同罗以及胡人部落,斩首三万、俘获一万,荡平了河曲(今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地带)。
郭子仪带兵返回洛交(今陕西延安富县),等待肃宗下步指令。
肃宗面对叛军的强盛势头倍感忧虑,向李泌请教叛乱何时能休。
李泌面色从容的说:“陛下您无需紧张,我见叛贼把从各地劫掠的战俘、金帛全部运送到了范阳,单凭这一点,就可判断出他们没有雄据天下的长远打算!现在叛军阵营只有胡人仍在为安禄山卖命,至于中原人士仅剩严庄、高尚寥寥数人,其他均属胁迫参与。据臣估计,不出两年天下自会平定。”
肃宗有些吃惊的问:“这是为什么?”
李泌继续侃侃而谈:“叛军中能打的将领,不过史思明、安守忠、田乾真、张忠志、阿史那承庆五人而已。如果让李光弼从太原向东出井陉,郭子仪自冯翊(陕西大荔)进入河东(山西永济),那么史思明、张忠志势必不敢离开范阳(北京)、常山(河北正定)一步;安守忠、田乾真也不敢远离长安活动。我们仅用两路军队,就牵制住了他们的四路大军,跟在安禄山身旁的只剩下阿史那承庆一人。”
“您让郭子仪先不要急着夺取华阴(今陕西渭南境),保持长安、洛阳两京之间的通路顺畅。然后您将新征募的军队调驻扶风,与郭子仪、李光弼轮流进攻叛军。叛军救长安我们攻洛阳,叛军救洛阳我们打长安。叛军来攻,我们固守不出避其锋芒;叛军撤走,我们趁其疲敝出兵追击。无需攻城掠地,不用阻敌退路,让叛军往来折腾疲于奔命,我军则以逸待劳坐享其成。”
“等到明年开春,您让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使,沿边塞向北进发,与李光弼形成南北夹击之势,一举攻克范阳,颠覆叛军老巢。叛军退则无路可退,留又不得安宁。”
“到那时,再号令天下各路军队,从四面八方合围两京,叛军自会束手就擒。”
这一方略概括起来就是:在战法上不与强敌正面争短长,而是通过机动灵活的战役布势,迟滞拖垮敌军;在进攻方向上,坚持先攻取范阳覆其根本,再四面围攻收复两京。
李泌的这一提议让迷茫的肃宗眼前一亮,焦躁烦恼为之一扫而空,心情大为喜悦,当即予以采纳实施。
所谓高人,就是能够在所有人都看似无果的危局中,寻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。由此观之,李泌当之无愧!
他的平叛方略,为战局今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,如果肃宗能够完全按此方略推行,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中唐乱局!
【02】肃宗的摇摆不定
十二月,于阗国王把国中事务全权托付给弟弟,亲自率领五千援军抵达。肃宗大大褒奖了他,加封他为特进(一种类比三公的高级官衔),兼殿中监。
又过了一个多月,大唐安西、北庭两军,以及拔汗那、大食等国援军相继进入凉州(今甘肃武威一带)、鄯州(今青海西宁等地)地界。
与此同时,叛军内部形势大变。身染重疾的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、权臣严庄与宦官李猪儿联手杀死,安庆绪当上了叛军总指挥继位称帝。
得到消息的肃宗于至德二载(757年)二月初十,经保定(今甘肃泾川县)抵达凤翔。
凤翔也成为继灵武、彭原之后,收复两京的最高临时指挥所!
郭子仪按照平叛方略预定步骤,谋划夺取河东郡(山西永济)。
河东郡位于长安与洛阳之间,得到河东就可同时危逼屯驻两京之敌。驻防河东的叛将崔乾佑曾大破哥舒翰,很有些谋略与武力。出于保险起见,郭子仪派人暗中潜入河东,提前与被迫参与叛军的大唐官员相密谋,作为将来的内应。
二月份,郭子仪从洛交(陕西延安富县)发兵向河东进发,分出一部兵力夺取冯翊(陕西渭南大荔)。十一日晚,河东郡司户韩旻等人翻过城墙迎接唐军,杀死叛军近千人。崔乾佑侥幸逃脱,调动城北叛军阻拒唐军,被郭子仪打败。
郭子仪乘胜追击,斩首四千级,俘获五千人,崔乾佑带领残部逃往安邑(今山西夏县境)。
安邑军民早有归顺大唐的想法,看到叛军所剩无几且狼狈不堪,打开城门假意收容,当叛军进城后突然紧闭城门向他们发起进攻,全歼了进入城内的叛军,崔乾佑因走在最后得以幸免,逃入白迳岭(山西解县东)。
郭子仪初战告捷,河东郡顺利收复!
肃宗抵达凤翔十天后,来自陇右、河西、安西、西域的援军相继会齐,从江、淮筹措到的各类物资也已运至洋川(陕西汉中西乡)、汉中(陕西安康)。
李泌奏请肃宗按方略中明确的步骤,沿边塞向东北方向进发,直取范阳。谁知肃宗见到形势好转又改变了主意,振振有词的对李泌说:“我们应当趁着兵强马壮物资充裕,直接攻取近在咫尺的长安、洛阳,现在却要绕行数千里去打范阳,这不是迂腐吗?”
李泌答:“您说的对,以当前兵力肯定能克复两京,但是叛军的根基仍在,一定会再度强盛,届时我将又会陷入困顿。因此,臣认为直接攻取两京不是长久之策。”
看肃宗满脸疑惑,李泌耐心解释:“我们目前可以倚仗的力量,都是西北边军以及来自西域各国的援军,他们生性能忍受寒冷却不习惯炎热,如果趁着锐气进攻安禄山的疲敝之师,当然可以取胜。然而现在长安、洛阳已进入春季,叛军收拢残部退回范阳。关东地区气温已高,援军一旦畏热返回,我们没办法加以强留。到那时,叛军历兵秣马卷土重来,战争恐怕不知何时结束了。不如先将他们投向寒冷的范阳,夺占叛军老巢,叛军失去根基无处可退,我们方可一劳永逸。”
肃宗总算明白过来,感叹着说:“是朕太想迎回太上皇,有些着急了。”
肃宗虽然表面上同意了李泌意见,可是从后续的发展进程看,他并没有把李泌的话放在心上。他总觉自己在灵武称帝时玄宗不知情,名声上似乎有夺位之嫌。因此才急于收复长安,迎回玄宗,以此证明自己这个皇帝来路正当、做的够格。至于今后会怎样,受到格局所限,他倒并不是很看重。
【03】叛军的反扑
就在肃宗为了先打哪里犹豫不决时,叛军抢先发起了进攻。
唐军在抵近叛军前沿的武功县驻有三路军队,分别由关内节度使王思礼,兵马使郭英乂、王难得统领。
二月十九日,叛将安守忠进犯武功。配置于武功东侧的郭英乂首当其冲,交战中不慎被流矢贯穿脸颊,部众溃散。王难得前来迎救,也被叛军所败。王思礼只得退军扶风,叛军追击至距凤翔五十里的大和关,凤翔全城进入戒严状态。
二月二十二日,郭子仪派儿子郭旰、兵马使李韶光、大将王祚自河东郡发兵,渡过黄河攻陷潼关,斩首五百级。
潼关是连接长安、洛阳的重要关隘,安庆绪情急之下发兵救援。在叛军不要命的疯狂反扑下,唐军大败,死伤惨重。李韶光、王祚战死,仆固怀恩抱着马头狼狈渡过渭水,逃回河东。
三月二十三日,叛将安守忠自长安率两万骑兵进击河东,被郭子仪击退,斩首八千级,捕获五千人。
有鉴于长安叛军势大,肃宗加封郭子仪为司空,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,将他调回凤翔。
叛将李归仁率五千铁甲骑兵在半路拦截郭子仪,郭子仪安排将领仆固怀恩、王仲昇、浑释之、李若幽在白渠留运桥设伏(今陕西咸阳三原县东南)。待叛军出现后群起而攻之,将五千铁甲骑兵打的几乎全军覆没,李归仁跳入水中逃出生天。
郭子仪遂与王思礼合兵一处,屯驻潏河西岸(陕西长安附近水系)。叛将安守忠、李归仁则在长安以西的清渠旁扎营,与之对峙。
两军相持七天,安守忠佯装撤军,郭子仪发动全军追击。叛军九千骑兵组成长蛇阵迎战,唐军向其中路冲锋,其首尾两端迅速调整队形,从左右两翼夹击唐军,唐军大败。判官韩液、监军宦官孙知古遭敌生擒,所有军用物资全部落入叛军手中。郭子仪退入武功坚守,凤翔再度戒严。
因朝廷没有多余财物赏赐立功将士,只好用官爵代替。将领出征前,都会发给他们若干张空白的任命书。上至开府、特进、列卿、大将军,下到中郎、郎将,各类官爵一应俱全,听凭主将随意授予,临时填写上姓名。后来索性连任命书都不给了,由主将以公文任命即可。
由于官爵数量泛滥到无从计算,军中只按原来的隶属关系行使指挥。清渠之战失利,朝廷又用官爵收拢被打散的士卒。官爵变的不再尊贵如初,一纸大将军任命书仅能换得一醉。将士们变的只认钱财,不认官爵。
名器泛滥导致的直接后果,就是荣誉感的丧失!
当一支军队不再珍惜国家授予的官职,不再以为国而战感到自豪,这支军队也就彻底失去了对国家的认同,褪变为一群谁给钱就替谁卖命的专职杀人机器。
经过刚继位时那种从谏入流的表演后,肃宗糊涂、执拗、气量狭小,偏偏还自以为是的本性逐渐显露出来。
将领王去荣出于个人恩怨,悍然杀死家乡县令,有司依法判决他死刑。肃宗却因他擅长使用炮石,赦免了他的死罪,让他以平民身份到陕郡(今河南三门峡)效力。
中书舍人贾至扣住诏书不发,写了封劝谏疏,大意是王去荣敢杀县令,绝非良善之人,他不把县令放在眼里,将来也不会把国君放到眼里。而且只因他会用炮石这一技能就能杀人不偿命,那么军中持有绝技的人多了,是不是都可以犯了罪不处治。
肃宗把贾至的奏疏下达给朝臣,让百官讨论。
太子太师韦见素认为:“王去荣仗恃一点小本事,就能杀人不偿命,其他人如果纷纷效仿,百姓还怎么活!按照律法,杀死县令属十恶之一。这么大的罪行,您都要赦免,国法还如何实施!国家有了法才能治理,军队有了法才能取胜。陕郡再重要,也大不过法。有法在,海内不愁不平,何况区区陕郡!没有法,即便保住陕郡,又有什么用!愿陛下分清轻重,遵照贞观年间的做法而行!”
韦见素的这番话讲的清楚明了,无奈肃宗不听,最终还是赦免了王去荣。
没过多久报应来了,叛将武安臣攻陷陕郡,大肆屠杀全郡军民,太守杨务钦战死。至于让肃宗寄予厚望的炮手王去荣到了哪里、发挥了什么作用,史书中没有任何交代。
【01】高人李泌的平叛方略
肃宗虽有朔方军在手,但仍想从外邦借兵以助军威。于是指派宗室李承宷为敦煌王,让他与仆固怀恩到回纥搬取救兵。又用重金征发西域拔汗那等城邦国家军队,让他们与大唐安西军共同前来。
李泌劝肃宗移驾彭原(今甘肃庆阳宁县境),待西北授军到达前,进入扶风郡与他们呼应。肃宗采纳了他的提议,于至德元载(756年)十月初三,临幸彭原坐镇。
李承宷与仆固怀恩到达回纥,此时大唐虽然发生内乱,但是百余年积存下来的国威仍在,回纥高层对他们两人非常客气,可汗将自己女儿嫁给了李承宷,委派重臣跟随二人前往彭原拜谒。
肃宗与回纥使者当面商定好了入援的具体事宜,赏赐给他厚重的礼物请他回国落实,并加封回纥可汗的女儿为毗伽公主。
十一月初八,回纥援军在带汗谷与郭子仪会师。十一日,唐回联军在榆林河北岸大胜背叛的同罗以及胡人部落,斩首三万、俘获一万,荡平了河曲(今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地带)。
郭子仪带兵返回洛交(今陕西延安富县),等待肃宗下步指令。
肃宗面对叛军的强盛势头倍感忧虑,向李泌请教叛乱何时能休。
李泌面色从容的说:“陛下您无需紧张,我见叛贼把从各地劫掠的战俘、金帛全部运送到了范阳,单凭这一点,就可判断出他们没有雄据天下的长远打算!现在叛军阵营只有胡人仍在为安禄山卖命,至于中原人士仅剩严庄、高尚寥寥数人,其他均属胁迫参与。据臣估计,不出两年天下自会平定。”
肃宗有些吃惊的问:“这是为什么?”
李泌继续侃侃而谈:“叛军中能打的将领,不过史思明、安守忠、田乾真、张忠志、阿史那承庆五人而已。如果让李光弼从太原向东出井陉,郭子仪自冯翊(陕西大荔)进入河东(山西永济),那么史思明、张忠志势必不敢离开范阳(北京)、常山(河北正定)一步;安守忠、田乾真也不敢远离长安活动。我们仅用两路军队,就牵制住了他们的四路大军,跟在安禄山身旁的只剩下阿史那承庆一人。”
“您让郭子仪先不要急着夺取华阴(今陕西渭南境),保持长安、洛阳两京之间的通路顺畅。然后您将新征募的军队调驻扶风,与郭子仪、李光弼轮流进攻叛军。叛军救长安我们攻洛阳,叛军救洛阳我们打长安。叛军来攻,我们固守不出避其锋芒;叛军撤走,我们趁其疲敝出兵追击。无需攻城掠地,不用阻敌退路,让叛军往来折腾疲于奔命,我军则以逸待劳坐享其成。”
“等到明年开春,您让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使,沿边塞向北进发,与李光弼形成南北夹击之势,一举攻克范阳,颠覆叛军老巢。叛军退则无路可退,留又不得安宁。”
“到那时,再号令天下各路军队,从四面八方合围两京,叛军自会束手就擒。”
这一方略概括起来就是:在战法上不与强敌正面争短长,而是通过机动灵活的战役布势,迟滞拖垮敌军;在进攻方向上,坚持先攻取范阳覆其根本,再四面围攻收复两京。
李泌的这一提议让迷茫的肃宗眼前一亮,焦躁烦恼为之一扫而空,心情大为喜悦,当即予以采纳实施。
所谓高人,就是能够在所有人都看似无果的危局中,寻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。由此观之,李泌当之无愧!
他的平叛方略,为战局今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,如果肃宗能够完全按此方略推行,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中唐乱局!
【02】肃宗的摇摆不定
十二月,于阗国王把国中事务全权托付给弟弟,亲自率领五千援军抵达。肃宗大大褒奖了他,加封他为特进(一种类比三公的高级官衔),兼殿中监。
又过了一个多月,大唐安西、北庭两军,以及拔汗那、大食等国援军相继进入凉州(今甘肃武威一带)、鄯州(今青海西宁等地)地界。
与此同时,叛军内部形势大变。身染重疾的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、权臣严庄与宦官李猪儿联手杀死,安庆绪当上了叛军总指挥继位称帝。
得到消息的肃宗于至德二载(757年)二月初十,经保定(今甘肃泾川县)抵达凤翔。
凤翔也成为继灵武、彭原之后,收复两京的最高临时指挥所!
郭子仪按照平叛方略预定步骤,谋划夺取河东郡(山西永济)。
河东郡位于长安与洛阳之间,得到河东就可同时危逼屯驻两京之敌。驻防河东的叛将崔乾佑曾大破哥舒翰,很有些谋略与武力。出于保险起见,郭子仪派人暗中潜入河东,提前与被迫参与叛军的大唐官员相密谋,作为将来的内应。
二月份,郭子仪从洛交(陕西延安富县)发兵向河东进发,分出一部兵力夺取冯翊(陕西渭南大荔)。十一日晚,河东郡司户韩旻等人翻过城墙迎接唐军,杀死叛军近千人。崔乾佑侥幸逃脱,调动城北叛军阻拒唐军,被郭子仪打败。
郭子仪乘胜追击,斩首四千级,俘获五千人,崔乾佑带领残部逃往安邑(今山西夏县境)。
安邑军民早有归顺大唐的想法,看到叛军所剩无几且狼狈不堪,打开城门假意收容,当叛军进城后突然紧闭城门向他们发起进攻,全歼了进入城内的叛军,崔乾佑因走在最后得以幸免,逃入白迳岭(山西解县东)。
郭子仪初战告捷,河东郡顺利收复!
肃宗抵达凤翔十天后,来自陇右、河西、安西、西域的援军相继会齐,从江、淮筹措到的各类物资也已运至洋川(陕西汉中西乡)、汉中(陕西安康)。
李泌奏请肃宗按方略中明确的步骤,沿边塞向东北方向进发,直取范阳。谁知肃宗见到形势好转又改变了主意,振振有词的对李泌说:“我们应当趁着兵强马壮物资充裕,直接攻取近在咫尺的长安、洛阳,现在却要绕行数千里去打范阳,这不是迂腐吗?”
李泌答:“您说的对,以当前兵力肯定能克复两京,但是叛军的根基仍在,一定会再度强盛,届时我将又会陷入困顿。因此,臣认为直接攻取两京不是长久之策。”
看肃宗满脸疑惑,李泌耐心解释:“我们目前可以倚仗的力量,都是西北边军以及来自西域各国的援军,他们生性能忍受寒冷却不习惯炎热,如果趁着锐气进攻安禄山的疲敝之师,当然可以取胜。然而现在长安、洛阳已进入春季,叛军收拢残部退回范阳。关东地区气温已高,援军一旦畏热返回,我们没办法加以强留。到那时,叛军历兵秣马卷土重来,战争恐怕不知何时结束了。不如先将他们投向寒冷的范阳,夺占叛军老巢,叛军失去根基无处可退,我们方可一劳永逸。”
肃宗总算明白过来,感叹着说:“是朕太想迎回太上皇,有些着急了。”
肃宗虽然表面上同意了李泌意见,可是从后续的发展进程看,他并没有把李泌的话放在心上。他总觉自己在灵武称帝时玄宗不知情,名声上似乎有夺位之嫌。因此才急于收复长安,迎回玄宗,以此证明自己这个皇帝来路正当、做的够格。至于今后会怎样,受到格局所限,他倒并不是很看重。
【03】叛军的反扑
就在肃宗为了先打哪里犹豫不决时,叛军抢先发起了进攻。
唐军在抵近叛军前沿的武功县驻有三路军队,分别由关内节度使王思礼,兵马使郭英乂、王难得统领。
二月十九日,叛将安守忠进犯武功。配置于武功东侧的郭英乂首当其冲,交战中不慎被流矢贯穿脸颊,部众溃散。王难得前来迎救,也被叛军所败。王思礼只得退军扶风,叛军追击至距凤翔五十里的大和关,凤翔全城进入戒严状态。
二月二十二日,郭子仪派儿子郭旰、兵马使李韶光、大将王祚自河东郡发兵,渡过黄河攻陷潼关,斩首五百级。
潼关是连接长安、洛阳的重要关隘,安庆绪情急之下发兵救援。在叛军不要命的疯狂反扑下,唐军大败,死伤惨重。李韶光、王祚战死,仆固怀恩抱着马头狼狈渡过渭水,逃回河东。
三月二十三日,叛将安守忠自长安率两万骑兵进击河东,被郭子仪击退,斩首八千级,捕获五千人。
有鉴于长安叛军势大,肃宗加封郭子仪为司空,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,将他调回凤翔。
叛将李归仁率五千铁甲骑兵在半路拦截郭子仪,郭子仪安排将领仆固怀恩、王仲昇、浑释之、李若幽在白渠留运桥设伏(今陕西咸阳三原县东南)。待叛军出现后群起而攻之,将五千铁甲骑兵打的几乎全军覆没,李归仁跳入水中逃出生天。
郭子仪遂与王思礼合兵一处,屯驻潏河西岸(陕西长安附近水系)。叛将安守忠、李归仁则在长安以西的清渠旁扎营,与之对峙。
两军相持七天,安守忠佯装撤军,郭子仪发动全军追击。叛军九千骑兵组成长蛇阵迎战,唐军向其中路冲锋,其首尾两端迅速调整队形,从左右两翼夹击唐军,唐军大败。判官韩液、监军宦官孙知古遭敌生擒,所有军用物资全部落入叛军手中。郭子仪退入武功坚守,凤翔再度戒严。
因朝廷没有多余财物赏赐立功将士,只好用官爵代替。将领出征前,都会发给他们若干张空白的任命书。上至开府、特进、列卿、大将军,下到中郎、郎将,各类官爵一应俱全,听凭主将随意授予,临时填写上姓名。后来索性连任命书都不给了,由主将以公文任命即可。
由于官爵数量泛滥到无从计算,军中只按原来的隶属关系行使指挥。清渠之战失利,朝廷又用官爵收拢被打散的士卒。官爵变的不再尊贵如初,一纸大将军任命书仅能换得一醉。将士们变的只认钱财,不认官爵。
名器泛滥导致的直接后果,就是荣誉感的丧失!
当一支军队不再珍惜国家授予的官职,不再以为国而战感到自豪,这支军队也就彻底失去了对国家的认同,褪变为一群谁给钱就替谁卖命的专职杀人机器。
经过刚继位时那种从谏入流的表演后,肃宗糊涂、执拗、气量狭小,偏偏还自以为是的本性逐渐显露出来。
将领王去荣出于个人恩怨,悍然杀死家乡县令,有司依法判决他死刑。肃宗却因他擅长使用炮石,赦免了他的死罪,让他以平民身份到陕郡(今河南三门峡)效力。
中书舍人贾至扣住诏书不发,写了封劝谏疏,大意是王去荣敢杀县令,绝非良善之人,他不把县令放在眼里,将来也不会把国君放到眼里。而且只因他会用炮石这一技能就能杀人不偿命,那么军中持有绝技的人多了,是不是都可以犯了罪不处治。
肃宗把贾至的奏疏下达给朝臣,让百官讨论。
太子太师韦见素认为:“王去荣仗恃一点小本事,就能杀人不偿命,其他人如果纷纷效仿,百姓还怎么活!按照律法,杀死县令属十恶之一。这么大的罪行,您都要赦免,国法还如何实施!国家有了法才能治理,军队有了法才能取胜。陕郡再重要,也大不过法。有法在,海内不愁不平,何况区区陕郡!没有法,即便保住陕郡,又有什么用!愿陛下分清轻重,遵照贞观年间的做法而行!”
韦见素的这番话讲的清楚明了,无奈肃宗不听,最终还是赦免了王去荣。
没过多久报应来了,叛将武安臣攻陷陕郡,大肆屠杀全郡军民,太守杨务钦战死。至于让肃宗寄予厚望的炮手王去荣到了哪里、发挥了什么作用,史书中没有任何交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