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【第八小说网Www.8xiaoShuo.Com】,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在头几天适应之后,沈溪的作息逐步恢复了正常,只是晚上睡得稍微晚一些,每日过来求书的人络绎不绝。
要说太学生接触的知识面都很广,手上的书不少,经常会找书来跟沈溪交换。有许多书是沈溪之前从未接触的。
本来到沈溪这里来求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、《金瓶梅》的监生,都是因为无聊想找点儿有意思的东西打发时间,来换的书也以说本类为主,沈溪却对这些说本不怎么感兴趣。
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,这年头说本的故事都写得乏善可陈,看了开头就能想到结尾,又或者全篇粗制滥造,不知所云,沈溪宁肯去换几本做学问的书回来。
但对大多数太学生来说,中进士并非着急之事。举人监生基本都是二十五岁以下的青年才俊,就算不中,也能继续在太学里多修行几年。可对沈溪来说,一刻都不想在太学多待,他准备在这次礼部会试上有所作为。
其中最重要的原因,沈溪知晓这届礼部会试的考题,但不能太确定,因为他出现的蝴蝶效应已引发许多事情出现变故,不敢保证一切还会按照历史的既定轨迹发展。
正月二十以后,太学上课,连个学正都不来看一下。
一来是监生要考岁考,以决定是否升舍,更主要的是,正月二十六左右,太学生就会放假回去备考于二月初九开始的礼部会试,年初的这段时间基本是给太学生自学,学得如何根本就没人管。
很快,国子监那边的升舍岁考结束,成绩虽然是由国子监内部公布,但需呈递到礼部做审阅。
就在这两天,国子监学生那边有些鼓噪,经常见到一些学生三五成群地高谈阔论。
“孙兄,这几天国子学里好像氛围不太对啊!”
这天沈溪与孙喜良一起吃饭回来,又见到一群监生在那儿群情激昂地说话。好像是要发起什么运动一般,沈溪不由随口说了一句。
这些天沈溪跟孙喜良已经混熟了,孙喜良对沈溪有了足够的尊重,毕竟从沈溪这里能拿到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第一手稿子。让他在同学之间倍有面子。
孙喜良闻言有些惊讶:“你不知道吗?京城都在传闻,陛下近来留中不发的奏本增多,源于内阁大臣阻塞言路,朝臣敢怒而不敢言。”
在明朝,官民奏事都需要“奏本”。
奏本先交由内阁。由内阁大臣作出“票拟”,就是在奏本里夹个条子,写上批复的意见,等于是代天子批阅奏章。
天子看过之后,若觉得票拟正确,会直接把票拟的内容用朱笔抄上去,就等于是正式的批答,交由六部办理。
所以说内阁是决策机构,而六部则是行政机构。
大臣奏事是本份,若合宜还好。所有事情都公事公办;若所奏之事有欠妥当,皇帝会下旨训斥甚至是降罪。
但有些奏本,属于是夹在中间的情况,就是皇帝看了觉得有所不妥,但又不至于降罪,就会“留中不发”,意思是暂时先留着,以观后效。这是一种对大臣奏事的消极态度,一旦皇帝懒惰,或者有什么疾病。留中不发的奏本就会增多。但也会出现有些奏本本身不合时宜,被内阁直接给扣下来的情况。
如今弘治皇帝没什么大病大灾,而且自登基以来便勤政爱民,一旦留中的奏本多了。就会让人觉得是内阁大臣阻塞言路。
如今内阁中,首辅是刘健,其次是李东阳和谢迁,三大名臣齐聚一堂,虽说声名在外,但哪朝哪代的首辅不是为人所称颂?
就算当朝首辅是贪官污吏。下面的人也不会知晓。
但弘治朝的这内阁铁三角,厉害是后世人所公认的,不然为何能创造出“弘治中兴”的局面?
沈溪道:“既然朝臣都敢怒不敢言,一群监生跟着瞎起什么哄?”
回寝室的路上,沈溪猛然间记起,如今的内阁首辅刘健,好像还真被一个国子监生给弹劾过,难道事情就要发生在眼前?
……
……
两天后,国子监的岁考升舍考试成绩公布,自然是有喜有悲,可那些跟太学生无关,太学生已经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了。
在太学里当了几天和尚,没多少荤腥没有妞泡,对许多自小锦衣玉食的太学生而言,简直是人间炼狱,连沈溪都觉得还是回去好,至少身边有林黛作陪,在吃食上也可以随心所欲。
正月二十五这天,孙喜良已提前一天把东西收拾好,他毕竟是京城人,翌日下午课业结束之后就能回家跟妻妾见面。
这些天里,孙喜良把他的家底抖露出来,祖上做过官,但如今就是京城的大地主,十五岁娶妻,十七岁纳妾,如今二十二岁不但高中举人,还有一妻两妾,日子过的很逍遥。
沈溪不禁想到苏通,其实孙喜良的状况跟苏通有些类似。
“……有时间到我家里坐坐,我有三位兄长两个妹妹,小妹与你年岁相仿,如今尚未出阁呢。”
孙喜良边收拾自己的书本,一边对沈溪热情地发出邀请。
沈溪笑了笑:“有机会的话,会去的!”
孙喜良毕竟是大家公子,平日里在家里有妻妾照顾,还有仆婢伺候,根本就没有实际动手的能力。到了太学什么都需要靠自己,他是能省则省,稍微显得有些邋遢。所以,尽管东西多到收拾不下,孙喜良也不着急,反正第二天下午回家时,家里的小厮会过来帮忙收拾。
孙喜良看了正在读书的沈溪一眼:“你不收拾?”
沈溪摇了摇头,继续认真看手上的书籍。
这几天他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和《金瓶梅》换来不少书,眼看来日就要回家,书要还回去,他得赶紧抓紧时间,离校之前把所有书看完。
再者说了,沈溪一向自立惯了,身边的东西带的本就不多,平日里收拾得又整齐,第二天他只需要把带来的书籍和笔墨纸砚一放。背起包袱就可以回家了。至于被褥,沈溪没准备带回去。
若会试通过,再回来搬也不迟。
就在二人自顾自做着自己事情时,外面突然喧哗声四起。有人在大声叫唤:“刑部来人啦!”
刑部直接到国子监来拿人,这属于是骇人听闻之事。要是杀人放火的案子也就罢了,出去一打听,原来是国子监学生江瑢弹劾内阁大学士,结果弘治皇帝为了安抚老臣。一道旨意下来,刑部便派人来国子监实施抓捕。
要说这江瑢也够悲催的,他这次升舍考试没通过,反倒降级了,心中不忿,一怒之下纠结几个同学,以联名上书的方式,把弹劾的奏本呈递到了都察院。都察院哪里敢接这烫手的山芋,直接转交内阁。
这年头御史是有风闻言事权力,意思是你不用管听说的是不是事实。只要民间有怎样的风声,你都可以传到朝廷来。
若是一般的奏本,不太着急的,到京城后通常都会延迟几日才会送到皇帝手中。毕竟内阁大臣也是人,不可能一天时间就能从所有奏本里找出主次,做出票拟,再送去皇帝那里批阅。
但这次却不同,好么,直接上来便是弹劾我们,还是国子监的学生。你算哪根葱啊?
奏本弹劾我们阻塞言路,你说我给你扣下来,这顶屎盆子是扣稳了,做个票拟给你送皇帝那里。我怎么做票拟?
难道给皇帝个意见,把我们都革职查办?
内阁大学士可不是吃素的,就算你说的这些都是胡说八道,我也不作票拟,直接给你红头文件呈递到皇帝那里,再到皇帝那里告个罪。表示老臣年迈,是时候该退休了,不该阻碍这些后辈的进仕之路。
却说为何弘治皇帝近来留中不发的奏折增多?
那是因为弘治皇帝跟刘健等人因为一些事情发生争执,正相持不下,本来江瑢也是想,你刘健和李东阳敢跟皇帝对着干,我弹劾你那是拍皇帝马屁,或者皇帝真把你们革职,把我提拔到朝廷去当大官呢?
在明朝中叶,有许多“传奉官”,就是不走科举选拔、吏部考核而直接由皇帝下旨任命和提拔的官员,就好似前几年因为“治水有方”而直接被弘治皇帝一道圣旨从汀州知府任上调任河南巡抚的高明城,按照吏部的考核,你地方政绩优异,可以上调一级易地又或者到京城来做官,已经是很大的恩赐了,一次提拔三四级,这实在是太过夸张。
更有甚者,有许多皇亲国戚,什么功绩都没有,甚至是市井无赖一个,就因为你姐姐是皇后又或者妃子什么的,在皇帝耳边吹吹枕头风,就从一个平民擢升为六部官员,其后提拔速度跟坐火箭一样快。
这年头,只要拍对马屁,做官是很容易的事情,江瑢显然就是想走“传奉官”这条捷径。
可惜江瑢马屁拍到了马蹄上,人家刘健跟皇帝吵架,你去瞎掺和干嘛?说什么阻塞言路,你不知道连弘治皇帝都要尊称刘健为老师?
学生跟老师有点儿冲突,随便找个由头降罪给老师,这样的皇帝该有多昏?弘治皇帝又是那种很明事理的人,如今朝廷内部一片安稳,君臣有点儿小争执,可那到底也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私人利益,像江瑢这种挑拨离间的监生实在可恨。
一道圣旨下来,江瑢就下了大狱。
朕就是想让你知道,朕与刘大学士的关系有多好,让天下人知道挑拨我们关系的人,会有什么下场。
刑部到国子监拿人,可是轰动国子监的大事,所有人都出来看。
弘治皇帝也算客气,跟江瑢那些联名的人并未追究,只是把为首者给拿了,见江瑢灰头土脸被人拖着出国子监大门,沈溪心里只有一个想法:别说在大明朝做个平头老百姓了,就连在国子监当学生都不容易啊。(未完待续。)
在头几天适应之后,沈溪的作息逐步恢复了正常,只是晚上睡得稍微晚一些,每日过来求书的人络绎不绝。
要说太学生接触的知识面都很广,手上的书不少,经常会找书来跟沈溪交换。有许多书是沈溪之前从未接触的。
本来到沈溪这里来求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、《金瓶梅》的监生,都是因为无聊想找点儿有意思的东西打发时间,来换的书也以说本类为主,沈溪却对这些说本不怎么感兴趣。
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,这年头说本的故事都写得乏善可陈,看了开头就能想到结尾,又或者全篇粗制滥造,不知所云,沈溪宁肯去换几本做学问的书回来。
但对大多数太学生来说,中进士并非着急之事。举人监生基本都是二十五岁以下的青年才俊,就算不中,也能继续在太学里多修行几年。可对沈溪来说,一刻都不想在太学多待,他准备在这次礼部会试上有所作为。
其中最重要的原因,沈溪知晓这届礼部会试的考题,但不能太确定,因为他出现的蝴蝶效应已引发许多事情出现变故,不敢保证一切还会按照历史的既定轨迹发展。
正月二十以后,太学上课,连个学正都不来看一下。
一来是监生要考岁考,以决定是否升舍,更主要的是,正月二十六左右,太学生就会放假回去备考于二月初九开始的礼部会试,年初的这段时间基本是给太学生自学,学得如何根本就没人管。
很快,国子监那边的升舍岁考结束,成绩虽然是由国子监内部公布,但需呈递到礼部做审阅。
就在这两天,国子监学生那边有些鼓噪,经常见到一些学生三五成群地高谈阔论。
“孙兄,这几天国子学里好像氛围不太对啊!”
这天沈溪与孙喜良一起吃饭回来,又见到一群监生在那儿群情激昂地说话。好像是要发起什么运动一般,沈溪不由随口说了一句。
这些天沈溪跟孙喜良已经混熟了,孙喜良对沈溪有了足够的尊重,毕竟从沈溪这里能拿到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第一手稿子。让他在同学之间倍有面子。
孙喜良闻言有些惊讶:“你不知道吗?京城都在传闻,陛下近来留中不发的奏本增多,源于内阁大臣阻塞言路,朝臣敢怒而不敢言。”
在明朝,官民奏事都需要“奏本”。
奏本先交由内阁。由内阁大臣作出“票拟”,就是在奏本里夹个条子,写上批复的意见,等于是代天子批阅奏章。
天子看过之后,若觉得票拟正确,会直接把票拟的内容用朱笔抄上去,就等于是正式的批答,交由六部办理。
所以说内阁是决策机构,而六部则是行政机构。
大臣奏事是本份,若合宜还好。所有事情都公事公办;若所奏之事有欠妥当,皇帝会下旨训斥甚至是降罪。
但有些奏本,属于是夹在中间的情况,就是皇帝看了觉得有所不妥,但又不至于降罪,就会“留中不发”,意思是暂时先留着,以观后效。这是一种对大臣奏事的消极态度,一旦皇帝懒惰,或者有什么疾病。留中不发的奏本就会增多。但也会出现有些奏本本身不合时宜,被内阁直接给扣下来的情况。
如今弘治皇帝没什么大病大灾,而且自登基以来便勤政爱民,一旦留中的奏本多了。就会让人觉得是内阁大臣阻塞言路。
如今内阁中,首辅是刘健,其次是李东阳和谢迁,三大名臣齐聚一堂,虽说声名在外,但哪朝哪代的首辅不是为人所称颂?
就算当朝首辅是贪官污吏。下面的人也不会知晓。
但弘治朝的这内阁铁三角,厉害是后世人所公认的,不然为何能创造出“弘治中兴”的局面?
沈溪道:“既然朝臣都敢怒不敢言,一群监生跟着瞎起什么哄?”
回寝室的路上,沈溪猛然间记起,如今的内阁首辅刘健,好像还真被一个国子监生给弹劾过,难道事情就要发生在眼前?
……
……
两天后,国子监的岁考升舍考试成绩公布,自然是有喜有悲,可那些跟太学生无关,太学生已经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了。
在太学里当了几天和尚,没多少荤腥没有妞泡,对许多自小锦衣玉食的太学生而言,简直是人间炼狱,连沈溪都觉得还是回去好,至少身边有林黛作陪,在吃食上也可以随心所欲。
正月二十五这天,孙喜良已提前一天把东西收拾好,他毕竟是京城人,翌日下午课业结束之后就能回家跟妻妾见面。
这些天里,孙喜良把他的家底抖露出来,祖上做过官,但如今就是京城的大地主,十五岁娶妻,十七岁纳妾,如今二十二岁不但高中举人,还有一妻两妾,日子过的很逍遥。
沈溪不禁想到苏通,其实孙喜良的状况跟苏通有些类似。
“……有时间到我家里坐坐,我有三位兄长两个妹妹,小妹与你年岁相仿,如今尚未出阁呢。”
孙喜良边收拾自己的书本,一边对沈溪热情地发出邀请。
沈溪笑了笑:“有机会的话,会去的!”
孙喜良毕竟是大家公子,平日里在家里有妻妾照顾,还有仆婢伺候,根本就没有实际动手的能力。到了太学什么都需要靠自己,他是能省则省,稍微显得有些邋遢。所以,尽管东西多到收拾不下,孙喜良也不着急,反正第二天下午回家时,家里的小厮会过来帮忙收拾。
孙喜良看了正在读书的沈溪一眼:“你不收拾?”
沈溪摇了摇头,继续认真看手上的书籍。
这几天他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和《金瓶梅》换来不少书,眼看来日就要回家,书要还回去,他得赶紧抓紧时间,离校之前把所有书看完。
再者说了,沈溪一向自立惯了,身边的东西带的本就不多,平日里收拾得又整齐,第二天他只需要把带来的书籍和笔墨纸砚一放。背起包袱就可以回家了。至于被褥,沈溪没准备带回去。
若会试通过,再回来搬也不迟。
就在二人自顾自做着自己事情时,外面突然喧哗声四起。有人在大声叫唤:“刑部来人啦!”
刑部直接到国子监来拿人,这属于是骇人听闻之事。要是杀人放火的案子也就罢了,出去一打听,原来是国子监学生江瑢弹劾内阁大学士,结果弘治皇帝为了安抚老臣。一道旨意下来,刑部便派人来国子监实施抓捕。
要说这江瑢也够悲催的,他这次升舍考试没通过,反倒降级了,心中不忿,一怒之下纠结几个同学,以联名上书的方式,把弹劾的奏本呈递到了都察院。都察院哪里敢接这烫手的山芋,直接转交内阁。
这年头御史是有风闻言事权力,意思是你不用管听说的是不是事实。只要民间有怎样的风声,你都可以传到朝廷来。
若是一般的奏本,不太着急的,到京城后通常都会延迟几日才会送到皇帝手中。毕竟内阁大臣也是人,不可能一天时间就能从所有奏本里找出主次,做出票拟,再送去皇帝那里批阅。
但这次却不同,好么,直接上来便是弹劾我们,还是国子监的学生。你算哪根葱啊?
奏本弹劾我们阻塞言路,你说我给你扣下来,这顶屎盆子是扣稳了,做个票拟给你送皇帝那里。我怎么做票拟?
难道给皇帝个意见,把我们都革职查办?
内阁大学士可不是吃素的,就算你说的这些都是胡说八道,我也不作票拟,直接给你红头文件呈递到皇帝那里,再到皇帝那里告个罪。表示老臣年迈,是时候该退休了,不该阻碍这些后辈的进仕之路。
却说为何弘治皇帝近来留中不发的奏折增多?
那是因为弘治皇帝跟刘健等人因为一些事情发生争执,正相持不下,本来江瑢也是想,你刘健和李东阳敢跟皇帝对着干,我弹劾你那是拍皇帝马屁,或者皇帝真把你们革职,把我提拔到朝廷去当大官呢?
在明朝中叶,有许多“传奉官”,就是不走科举选拔、吏部考核而直接由皇帝下旨任命和提拔的官员,就好似前几年因为“治水有方”而直接被弘治皇帝一道圣旨从汀州知府任上调任河南巡抚的高明城,按照吏部的考核,你地方政绩优异,可以上调一级易地又或者到京城来做官,已经是很大的恩赐了,一次提拔三四级,这实在是太过夸张。
更有甚者,有许多皇亲国戚,什么功绩都没有,甚至是市井无赖一个,就因为你姐姐是皇后又或者妃子什么的,在皇帝耳边吹吹枕头风,就从一个平民擢升为六部官员,其后提拔速度跟坐火箭一样快。
这年头,只要拍对马屁,做官是很容易的事情,江瑢显然就是想走“传奉官”这条捷径。
可惜江瑢马屁拍到了马蹄上,人家刘健跟皇帝吵架,你去瞎掺和干嘛?说什么阻塞言路,你不知道连弘治皇帝都要尊称刘健为老师?
学生跟老师有点儿冲突,随便找个由头降罪给老师,这样的皇帝该有多昏?弘治皇帝又是那种很明事理的人,如今朝廷内部一片安稳,君臣有点儿小争执,可那到底也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私人利益,像江瑢这种挑拨离间的监生实在可恨。
一道圣旨下来,江瑢就下了大狱。
朕就是想让你知道,朕与刘大学士的关系有多好,让天下人知道挑拨我们关系的人,会有什么下场。
刑部到国子监拿人,可是轰动国子监的大事,所有人都出来看。
弘治皇帝也算客气,跟江瑢那些联名的人并未追究,只是把为首者给拿了,见江瑢灰头土脸被人拖着出国子监大门,沈溪心里只有一个想法:别说在大明朝做个平头老百姓了,就连在国子监当学生都不容易啊。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