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2章 厚颜无耻
收藏【第八小说网Www.8xiaoShuo.Com】,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战争终于打响了。
在楚国三位亚圣被擒后第七天,在南部驻军的有意传播下,在楚国人心惶惶的时候,夏国南部驻军以姜暨为主将,展开了对楚国北部重镇的攻略。
第一目标秭归,一日而下。
守城大将不见,夏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这座楚国重镇,秭归的失守标志着楚国水师的完全丧失,并之,楚国北部枢纽被拔。
至于接下来的战争,甚至不能用战争来形容,夏军的进攻就像黄油刀一样犀利,楚国北部就好像完全不设防一样,夏军基本没遭受到像样的阻击。
大型城市里十室九空,虽然农村留下了大量故土难迁的农民,但是依然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。
因为刚刚进行完夏收,所以夏军此行最大的收获反而是城池里那些难以带走的粮食,至于平民的粮食,夏军秋毫无犯。
就这样,夏军在几乎完全没有遭遇抵抗的情况下,几日之间便向南推进百里,过程顺利的就好像是一场圈套一样。
好在姜暨几位亚圣身先士卒,帮忙扫清了大半障碍,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当初楚军占据齐国南境的时候也是这般顺利。
夏军有样学样,直接将这些重镇的粮食彻底搬空,至于青壮借由襄阳转入国内,至于广大农村,夏军甚少涉及。
一直到抚州、上饶、衢(qu)州一线夏军才真正意义上遭遇到楚国的正规军。
这一线也就是楚国所设立的第二道防线。
虽然漏洞百出,但是也确实起到了作用。
最主要的原因是夏军深入太过,兵力有些跟不上,毕竟这里距离大江一线已经数百里之远。
对于亚圣来说只是很短的距离,但是对于将士们来说,已经是数日脚程。
所以姜暨也没有再继续进攻。
不是他不想进攻而是没有余力,数百里的土地需要驻扎的兵力是相当之大的,如果想要完全占据,就目前的兵力来说还是有点勉强的。
至于楚国好似将北部这块区域完全放弃一样,做出做出一副誓死守卫防线的意图,一时因此,姜暨才停止进攻。
毕竟眼前这条防线后方不远就是楚国国都,如果想要强硬突破上饶一线,恐会惹得楚国鱼死网破,狗急跳墙,这实在是不值得的。
他们目前最要紧的就是收缩防御,消化战果。
战事的顺利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,甚至也惊动了齐国方面的军队,毕竟轻松就能咬下一块肉,何乐而不为呢。
姜暨也是老辣,直接让出一部分地盘好让齐国更好的登陆楚国的土地,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,帮助夏国分担一下来自楚国的压力。
战争打到最后其实争夺的除了资源就是人口,人口越多国家的底蕴就越强。
所以这次进军掠夺资源的同时也掠夺了大量的人口,通过内部融合的方式,多则三五年这些人就会全都变成真正的夏国人。
王清流有点后悔没有前去帮忙,毕竟如今的局势一片大好之余,楚国想要做些什么其实是很困难的,毕竟他们国内其实没多少亚圣可用。
简单算一下就会知道,夏国目前北境三位亚圣,南境四位,西南两位,皇室六位(带夏皇),再加上一些散修,一共估计最多也就不到二十位亚圣。
楚国和夏国实力相近,儒道人才方面还要弱一些,所以最多也就将近二十位。
而单单王清流俘获的楚国亚圣都有近十位。
这已经相当于楚国亚圣总和的一半了,目前楚国的朝局没有瘫痪都是奇迹。
更不用说举国反击,恐怕上饶一线表现出来的多是虚张声势,所以如果没有陆圣约束的话,王清流的西南驻军加入其中是有可能一战覆灭的。
而王清流想要到前线去,也是担心楚国再行刺杀之举,毕竟姜暨等人不是他,如果楚国拼死相抗的话。
不过王清流显然是高看楚国的那些高层了,此次刺杀失败对于楚国的影响远比想象更大,毕竟一战损失三位亚圣,直接将剩余的这些亚圣下破了胆。
别说再行刺杀之举,甚至愿意正面应战的都是少数。
除了在上饶一线主持局面的吴延和有熊氏的一位少壮派亚圣外,楚国上饶一线就没有其他亚圣了,而明面上的亚圣数量对比也是四对二,即便这样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
面对夏军的来势汹汹,吴延虽然是坚定的少壮派领袖之一(另一位则是芈濉),但是面对楚国复杂的环境也是无可奈何。
短短不到半月时间,夏军就达到了最初的作战目标,而造成的伤亡却是微乎其微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楚国拱手相让的大江南岸数百里土地,值得大夏好好消化一阵。
而楚国一直谋求的亚圣回归谈判,现在更是迫在眉睫,如果这件事情告吹,楚国虽不至于灭国,但是衰落却是可以预料的。
持续了大半年的谈判自开战以来却是重新进入了胶着状态。
不过楚国却是松了口,想要以夏军目前占据的土地换取被大夏俘获的亚圣。
如果是开战前提出这样的条件倒是无可厚非,但是目前的战局已经结束,夏军占领的土地却被楚国大使拿来做筹码。
只能说一句厚颜无耻了。
不过这个条件也不是没有好处,毕竟如果交易达成,那么夏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拥有这些土地,不同之处就在于“名正言顺”。
不过任谁都能看清楚目前楚国的困境,更能看清楚放虎归山的危害,即便是楚国大使也不觉得夏皇会放人,毕竟亚圣可不是大白菜,还是将近十位亚圣。
这个数量甚至比商国、燕国、赵国三国亚圣总数还多,所以,除非夏皇昏了头,否则,夏国可能就是这些亚圣的第二故乡。
事实也正如此,谈判依旧在继续,夏国官员慢条斯理不紧不慢。楚国大使焦急无奈,筹措不已,这种明显不可能成功的交易,才是最磨人的。
战争终于打响了。
在楚国三位亚圣被擒后第七天,在南部驻军的有意传播下,在楚国人心惶惶的时候,夏国南部驻军以姜暨为主将,展开了对楚国北部重镇的攻略。
第一目标秭归,一日而下。
守城大将不见,夏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这座楚国重镇,秭归的失守标志着楚国水师的完全丧失,并之,楚国北部枢纽被拔。
至于接下来的战争,甚至不能用战争来形容,夏军的进攻就像黄油刀一样犀利,楚国北部就好像完全不设防一样,夏军基本没遭受到像样的阻击。
大型城市里十室九空,虽然农村留下了大量故土难迁的农民,但是依然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。
因为刚刚进行完夏收,所以夏军此行最大的收获反而是城池里那些难以带走的粮食,至于平民的粮食,夏军秋毫无犯。
就这样,夏军在几乎完全没有遭遇抵抗的情况下,几日之间便向南推进百里,过程顺利的就好像是一场圈套一样。
好在姜暨几位亚圣身先士卒,帮忙扫清了大半障碍,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当初楚军占据齐国南境的时候也是这般顺利。
夏军有样学样,直接将这些重镇的粮食彻底搬空,至于青壮借由襄阳转入国内,至于广大农村,夏军甚少涉及。
一直到抚州、上饶、衢(qu)州一线夏军才真正意义上遭遇到楚国的正规军。
这一线也就是楚国所设立的第二道防线。
虽然漏洞百出,但是也确实起到了作用。
最主要的原因是夏军深入太过,兵力有些跟不上,毕竟这里距离大江一线已经数百里之远。
对于亚圣来说只是很短的距离,但是对于将士们来说,已经是数日脚程。
所以姜暨也没有再继续进攻。
不是他不想进攻而是没有余力,数百里的土地需要驻扎的兵力是相当之大的,如果想要完全占据,就目前的兵力来说还是有点勉强的。
至于楚国好似将北部这块区域完全放弃一样,做出做出一副誓死守卫防线的意图,一时因此,姜暨才停止进攻。
毕竟眼前这条防线后方不远就是楚国国都,如果想要强硬突破上饶一线,恐会惹得楚国鱼死网破,狗急跳墙,这实在是不值得的。
他们目前最要紧的就是收缩防御,消化战果。
战事的顺利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,甚至也惊动了齐国方面的军队,毕竟轻松就能咬下一块肉,何乐而不为呢。
姜暨也是老辣,直接让出一部分地盘好让齐国更好的登陆楚国的土地,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,帮助夏国分担一下来自楚国的压力。
战争打到最后其实争夺的除了资源就是人口,人口越多国家的底蕴就越强。
所以这次进军掠夺资源的同时也掠夺了大量的人口,通过内部融合的方式,多则三五年这些人就会全都变成真正的夏国人。
王清流有点后悔没有前去帮忙,毕竟如今的局势一片大好之余,楚国想要做些什么其实是很困难的,毕竟他们国内其实没多少亚圣可用。
简单算一下就会知道,夏国目前北境三位亚圣,南境四位,西南两位,皇室六位(带夏皇),再加上一些散修,一共估计最多也就不到二十位亚圣。
楚国和夏国实力相近,儒道人才方面还要弱一些,所以最多也就将近二十位。
而单单王清流俘获的楚国亚圣都有近十位。
这已经相当于楚国亚圣总和的一半了,目前楚国的朝局没有瘫痪都是奇迹。
更不用说举国反击,恐怕上饶一线表现出来的多是虚张声势,所以如果没有陆圣约束的话,王清流的西南驻军加入其中是有可能一战覆灭的。
而王清流想要到前线去,也是担心楚国再行刺杀之举,毕竟姜暨等人不是他,如果楚国拼死相抗的话。
不过王清流显然是高看楚国的那些高层了,此次刺杀失败对于楚国的影响远比想象更大,毕竟一战损失三位亚圣,直接将剩余的这些亚圣下破了胆。
别说再行刺杀之举,甚至愿意正面应战的都是少数。
除了在上饶一线主持局面的吴延和有熊氏的一位少壮派亚圣外,楚国上饶一线就没有其他亚圣了,而明面上的亚圣数量对比也是四对二,即便这样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
面对夏军的来势汹汹,吴延虽然是坚定的少壮派领袖之一(另一位则是芈濉),但是面对楚国复杂的环境也是无可奈何。
短短不到半月时间,夏军就达到了最初的作战目标,而造成的伤亡却是微乎其微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楚国拱手相让的大江南岸数百里土地,值得大夏好好消化一阵。
而楚国一直谋求的亚圣回归谈判,现在更是迫在眉睫,如果这件事情告吹,楚国虽不至于灭国,但是衰落却是可以预料的。
持续了大半年的谈判自开战以来却是重新进入了胶着状态。
不过楚国却是松了口,想要以夏军目前占据的土地换取被大夏俘获的亚圣。
如果是开战前提出这样的条件倒是无可厚非,但是目前的战局已经结束,夏军占领的土地却被楚国大使拿来做筹码。
只能说一句厚颜无耻了。
不过这个条件也不是没有好处,毕竟如果交易达成,那么夏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拥有这些土地,不同之处就在于“名正言顺”。
不过任谁都能看清楚目前楚国的困境,更能看清楚放虎归山的危害,即便是楚国大使也不觉得夏皇会放人,毕竟亚圣可不是大白菜,还是将近十位亚圣。
这个数量甚至比商国、燕国、赵国三国亚圣总数还多,所以,除非夏皇昏了头,否则,夏国可能就是这些亚圣的第二故乡。
事实也正如此,谈判依旧在继续,夏国官员慢条斯理不紧不慢。楚国大使焦急无奈,筹措不已,这种明显不可能成功的交易,才是最磨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