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 第五周
收藏【第八小说网Www.8xiaoShuo.Com】,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2022.3.21
新的一周开始了,儿子继续农场的第二周的实践。
虽然,我没有办法联系他,也没有和他对话的机会,但是却也留下了时间空间给我自己,去思考教育,去思考我和他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,同时去发现自己,察觉我自己的变化。
最近看了一篇文章,是关于语言暴力的,我看了很震惊。因为我在其中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。我想就这一点好好地回顾和思考一下。
现摘录一些文章的内容,也分享一下我的感受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中国父母教育孩子,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爱说反话,说违背本心的话--想夸不愿夸,总是鸡蛋里挑骨头,让你戒骄戒躁,再接再厉;想骂不直接骂,热讽冷嘲,阴阳怪气,看似放纵不理,实则打压训斥。比如《小欢喜》里面里的台词:
“你不要叫我妈,我不是你妈!”
“我为什么要生你!”
“我吃饱了撑的”
我记得,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曾经反思过,我发现我自己很容易说反问句。不是正面地去问问题,而是总是说反问句。
这次,我来到和父母一起住了几天,我进一步发现我的爸爸说话的习惯就是不愿意夸,比较挑剔,因为他认为不能夸,夸你容易骄傲;还有,就是得告诉你做得不好的地方,可以让你戒骄戒躁,再接再厉。
看来,我也深得他的真传。所以,很多年我都不会夸人,因为我就觉得要指出还可以改正和提高的地方,这样才不会骄傲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还有一句,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破罐破摔的那句--“喝不下就倒了”。
这是《隐秘的角落》里,妈妈给孩子喝牛奶,孩子小心翼翼地说“妈,我喝不下了”,可是话刚出口,就碰上了妈妈瘆人的眼神,听到她说的那句话。结果孩子立刻吓得端起牛奶,一饮而尽。硬着头皮喝下的是牛奶,咬紧牙关咽下的,却还有对母亲的恐惧和厌恶。
很多网友留言,这些场景都很熟悉,自己童年都碰到过。
一个网友说,我爸从来没有夸过我,只要开口说话,从来都不是正常的语气,比如“你以后要是出息了,汉江的水倒着流。”
文章里写着:童年时,我们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心里说着爱,嘴上却扔着刀。一字一句,并非本心,却含沙射影,伤人于无形,刺得孩子遍体鳞伤。
等我们自己成为父母以后,那些从前听过的话,受过的伤,却又在不自觉地在对待伴侣,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一遍遍地重蹈覆辙。
我曾经也对儿子说过这样的话,我记得很清楚,是赌气的话,“吃不了就倒了吧”。还有他什么事情没做,或者什么东西没有整理,我说“如果乱放,我就直接扔垃圾桶吧。”
但是,今天有时候我和他说同样的话,但确实是他说吃不下,所以还剩半碗,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怕浪费自己吃掉了,所以就让他倒掉。这时候就是正常的语气,不是赌气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小敏家》里面的母亲将女儿的哭诉,上纲上线,扭曲成对自己的不满和责备--
“我在老家给你带着孩子,我没有功劳,我也有苦劳吧。”
“现在你全都怨气我来了,好事没有我的,坏事都是我做的,我欠,我欠你们所有人的,满意了吧?”
这句我们许多人跟父母相争时,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反问句“都是我的错,我欠你们所有人的,满意了吧?”
关上的不仅是沟通的渠道,更是彼此心灵的大门。
语言不会伤身,但却是诛心最锋利的武器。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,会影响着孩子跟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。
我自己就常常会说,“我总有苦劳吧”,或者把我做的事情说一遍。而我儿子很清楚地告诉我,“你是很辛苦,但是辛苦也不代表这件事你做得对”。他总是能清晰地分清楚。
而我就会常常无意识地把情感混在里面说事,因为我说不过,我自己语塞,于是就自动化反应地把苦劳搬出来了。
好在儿子很清晰,所以他会指出来,虽然被他怼了我很不舒服,但是事后想想他说得是对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少年说》里,一个女孩说“我觉得我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,毕竟她的嘴那么毒。”
数学考试没有考好,妈妈会冷嘲热讽地说“哟,你真是一个人才!下次再考成这样子,你就不用去学校了。”
这个女孩学着妈妈的语气,惟妙惟肖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,惹得台下的同学哄堂大笑,但她自己却没忍住湿了眼眶。
原本考试失利已经足够沮丧,但妈妈的讽刺却在她的伤口上扎下了更深的一刀。
台下的妈妈却不以为然,甚至振振有词:“我的出发点是想你好,想你知耻而后勇,努力成为优秀的孩子。”
不经思考的讽刺,鄙夷不屑的贬低,浇灭热情的冷言冷语,看起来是随口而出的一句话,扎下的却是难以拔出的一根刺。日久天长,就成了父母跟孩子之间,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。
也是在《少年说》中,另一个女孩说“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?”
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听话时,要先反思,我们是否有跟他们“好好说话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美国惠顿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特里沃森认为:“爱说反话的原因,是因为我们面对冲突时,不懂得如何下调负面情绪,反而让负面情绪控制我们。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安全区,每一次暴力沟通,发泄情绪,其实都是在安全区的边缘试探。”
彼此亲密,所以肆无忌惮。
却不知道,越亲密的人,说出的话杀伤力越大。皆因只有最亲密的人,才会最在意你的话,也最容易因你而受伤。
我从我自己的体验来讲,确实是如此。每次冒出那些言不由衷的话,就是我无意识抢来的挡箭牌,因为我说不过,我无话可说,我无言以对,所以就会把一些话不经大脑思考地丢出来。正是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对付当时的负面情绪,我只知道自己已经被那负面情绪淹没了。
当我在情绪的处理上提高了之后,我发现我能更加理智地对待了,无意识少了,这样的语言也少了,因为它没有太多用处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不愿表达真实的自我,所以口是心非。
想挽留对方“别走”,开口却是“你走吧”;
心里想着说“我错了”,话到嘴边却成了“我没错”;
心情明明是“我很难受”,说出来却是“没事,我很好”;
明明想沟通“其实不是这样的”,喊出来的却是“你觉得怎样就怎样”。
越是长大,我们越羞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,反而习惯性地用正话反说,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,以至于让沟通充满了困难和障碍。
我自己很清楚地记得,我在和他人沟通时,有时候就会反着表达出来,然后自己很难受,因为自己说的不是心里话。
现在,我也尝试着直接向孩子爸爸表达我的需求,然后我发现,即使他没有按照我的需求做,但只要他明白了我的真实想法就可以了。这样子更简单,更容易,也不容易出现沟通上的障碍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父母为什么爱说反话?其中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习惯奉行“打击式教育”。羞于肯定,善于否定,认为打击式鞭策,批评是引导,警告是提醒,挖苦是激励,数落是告诫。明明怀着最深的爱,开口却全是伤害。
在青春期,已经在父母长年累月打压下的孩子,习得了这种“伤人不见血”的招式后,又会将刀子反向扔向父母。
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,就是“打击式教育”,这可能是我的父母那一代人的通病。所以我继承了,所以开始我也不会夸奖孩子。所幸,我在成长中有所改变;所幸,我儿子的青春期的刀子还没有特别密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着名教育专家李子勋说过:教育孩子,最主要还得把话说到孩子心里,这样孩子才会心服口服。
话不在多,在于说得对。用简单明了的表述,说中了事和理的要害,正向直接表达个人想法。
大人们啊,请抛弃“口是心非”的毛病,学习小朋友的有话直说,不要再说“难道我会害你吗”,而是直接表达“我希望你好好的”。
越真诚,越能打动听者的心。
我想继续真诚地与儿子沟通,也同时注意我冷不丁会冒出来的口是心非。
加油,做好我自己!
2022.3.21
新的一周开始了,儿子继续农场的第二周的实践。
虽然,我没有办法联系他,也没有和他对话的机会,但是却也留下了时间空间给我自己,去思考教育,去思考我和他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,同时去发现自己,察觉我自己的变化。
最近看了一篇文章,是关于语言暴力的,我看了很震惊。因为我在其中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。我想就这一点好好地回顾和思考一下。
现摘录一些文章的内容,也分享一下我的感受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中国父母教育孩子,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爱说反话,说违背本心的话--想夸不愿夸,总是鸡蛋里挑骨头,让你戒骄戒躁,再接再厉;想骂不直接骂,热讽冷嘲,阴阳怪气,看似放纵不理,实则打压训斥。比如《小欢喜》里面里的台词:
“你不要叫我妈,我不是你妈!”
“我为什么要生你!”
“我吃饱了撑的”
我记得,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曾经反思过,我发现我自己很容易说反问句。不是正面地去问问题,而是总是说反问句。
这次,我来到和父母一起住了几天,我进一步发现我的爸爸说话的习惯就是不愿意夸,比较挑剔,因为他认为不能夸,夸你容易骄傲;还有,就是得告诉你做得不好的地方,可以让你戒骄戒躁,再接再厉。
看来,我也深得他的真传。所以,很多年我都不会夸人,因为我就觉得要指出还可以改正和提高的地方,这样才不会骄傲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还有一句,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破罐破摔的那句--“喝不下就倒了”。
这是《隐秘的角落》里,妈妈给孩子喝牛奶,孩子小心翼翼地说“妈,我喝不下了”,可是话刚出口,就碰上了妈妈瘆人的眼神,听到她说的那句话。结果孩子立刻吓得端起牛奶,一饮而尽。硬着头皮喝下的是牛奶,咬紧牙关咽下的,却还有对母亲的恐惧和厌恶。
很多网友留言,这些场景都很熟悉,自己童年都碰到过。
一个网友说,我爸从来没有夸过我,只要开口说话,从来都不是正常的语气,比如“你以后要是出息了,汉江的水倒着流。”
文章里写着:童年时,我们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心里说着爱,嘴上却扔着刀。一字一句,并非本心,却含沙射影,伤人于无形,刺得孩子遍体鳞伤。
等我们自己成为父母以后,那些从前听过的话,受过的伤,却又在不自觉地在对待伴侣,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一遍遍地重蹈覆辙。
我曾经也对儿子说过这样的话,我记得很清楚,是赌气的话,“吃不了就倒了吧”。还有他什么事情没做,或者什么东西没有整理,我说“如果乱放,我就直接扔垃圾桶吧。”
但是,今天有时候我和他说同样的话,但确实是他说吃不下,所以还剩半碗,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怕浪费自己吃掉了,所以就让他倒掉。这时候就是正常的语气,不是赌气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小敏家》里面的母亲将女儿的哭诉,上纲上线,扭曲成对自己的不满和责备--
“我在老家给你带着孩子,我没有功劳,我也有苦劳吧。”
“现在你全都怨气我来了,好事没有我的,坏事都是我做的,我欠,我欠你们所有人的,满意了吧?”
这句我们许多人跟父母相争时,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反问句“都是我的错,我欠你们所有人的,满意了吧?”
关上的不仅是沟通的渠道,更是彼此心灵的大门。
语言不会伤身,但却是诛心最锋利的武器。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,会影响着孩子跟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。
我自己就常常会说,“我总有苦劳吧”,或者把我做的事情说一遍。而我儿子很清楚地告诉我,“你是很辛苦,但是辛苦也不代表这件事你做得对”。他总是能清晰地分清楚。
而我就会常常无意识地把情感混在里面说事,因为我说不过,我自己语塞,于是就自动化反应地把苦劳搬出来了。
好在儿子很清晰,所以他会指出来,虽然被他怼了我很不舒服,但是事后想想他说得是对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少年说》里,一个女孩说“我觉得我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,毕竟她的嘴那么毒。”
数学考试没有考好,妈妈会冷嘲热讽地说“哟,你真是一个人才!下次再考成这样子,你就不用去学校了。”
这个女孩学着妈妈的语气,惟妙惟肖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,惹得台下的同学哄堂大笑,但她自己却没忍住湿了眼眶。
原本考试失利已经足够沮丧,但妈妈的讽刺却在她的伤口上扎下了更深的一刀。
台下的妈妈却不以为然,甚至振振有词:“我的出发点是想你好,想你知耻而后勇,努力成为优秀的孩子。”
不经思考的讽刺,鄙夷不屑的贬低,浇灭热情的冷言冷语,看起来是随口而出的一句话,扎下的却是难以拔出的一根刺。日久天长,就成了父母跟孩子之间,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。
也是在《少年说》中,另一个女孩说“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?”
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听话时,要先反思,我们是否有跟他们“好好说话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美国惠顿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特里沃森认为:“爱说反话的原因,是因为我们面对冲突时,不懂得如何下调负面情绪,反而让负面情绪控制我们。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安全区,每一次暴力沟通,发泄情绪,其实都是在安全区的边缘试探。”
彼此亲密,所以肆无忌惮。
却不知道,越亲密的人,说出的话杀伤力越大。皆因只有最亲密的人,才会最在意你的话,也最容易因你而受伤。
我从我自己的体验来讲,确实是如此。每次冒出那些言不由衷的话,就是我无意识抢来的挡箭牌,因为我说不过,我无话可说,我无言以对,所以就会把一些话不经大脑思考地丢出来。正是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对付当时的负面情绪,我只知道自己已经被那负面情绪淹没了。
当我在情绪的处理上提高了之后,我发现我能更加理智地对待了,无意识少了,这样的语言也少了,因为它没有太多用处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不愿表达真实的自我,所以口是心非。
想挽留对方“别走”,开口却是“你走吧”;
心里想着说“我错了”,话到嘴边却成了“我没错”;
心情明明是“我很难受”,说出来却是“没事,我很好”;
明明想沟通“其实不是这样的”,喊出来的却是“你觉得怎样就怎样”。
越是长大,我们越羞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,反而习惯性地用正话反说,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,以至于让沟通充满了困难和障碍。
我自己很清楚地记得,我在和他人沟通时,有时候就会反着表达出来,然后自己很难受,因为自己说的不是心里话。
现在,我也尝试着直接向孩子爸爸表达我的需求,然后我发现,即使他没有按照我的需求做,但只要他明白了我的真实想法就可以了。这样子更简单,更容易,也不容易出现沟通上的障碍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父母为什么爱说反话?其中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习惯奉行“打击式教育”。羞于肯定,善于否定,认为打击式鞭策,批评是引导,警告是提醒,挖苦是激励,数落是告诫。明明怀着最深的爱,开口却全是伤害。
在青春期,已经在父母长年累月打压下的孩子,习得了这种“伤人不见血”的招式后,又会将刀子反向扔向父母。
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,就是“打击式教育”,这可能是我的父母那一代人的通病。所以我继承了,所以开始我也不会夸奖孩子。所幸,我在成长中有所改变;所幸,我儿子的青春期的刀子还没有特别密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着名教育专家李子勋说过:教育孩子,最主要还得把话说到孩子心里,这样孩子才会心服口服。
话不在多,在于说得对。用简单明了的表述,说中了事和理的要害,正向直接表达个人想法。
大人们啊,请抛弃“口是心非”的毛病,学习小朋友的有话直说,不要再说“难道我会害你吗”,而是直接表达“我希望你好好的”。
越真诚,越能打动听者的心。
我想继续真诚地与儿子沟通,也同时注意我冷不丁会冒出来的口是心非。
加油,做好我自己!